文档介绍: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20世纪后期的世界经济是在一对矛盾的支配下运行的,一方面是以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等为主要对象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以经济全球化、区域同盟、经济贸易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越来越紧密的区域合作。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首先,区域商业文化精神的不同和区域人群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当地的企业家精神,进而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微电子技术产业发展而带动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新的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资源,并全面影响着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最后,科学技术、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人才仍然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在新的发展潮流下,任何区域都必须在与外部的合作交流和互相竞争中求得发展。充分利用本区域以外的知识、信息、人才和资源等各种条件,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区域研究的重点由“硬件”研究转向“软件”研究,并注重知识、信息、科技、人才的产生和传播与扩散以及所产生效应的时空规律,特别是“知识区位”效应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实践性研究和理论总结,探讨如何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问题将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的未来时代,传统的发展观必将被抛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探讨人类更加具体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将是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
4、区域研究、区域发展与区域科学之关系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
区域发展正是以人为主体,以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
7、区域分析的主要方法:地理学的比较法、经济学的分析法、数学的模拟法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代际分配、代内分配
9、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分析方法
类比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标法;图形叠加法;系统分析法
10、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四大类
11、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常以第二产业为主)
完整的产业结构(主导或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产业);
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区域特色产业部门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通常,依区域发展阶段而布局)
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具有分散性;
工业化阶段,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结构。
12、适度人口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最先提出的。
13、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三种类型。
中性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
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的区别
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均属于技术转让范畴,只是技术引进市从国家的角度来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技术转让。
16、GDP和GNP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应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1)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