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平安大道拓宽工程(MPA班).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平安大道拓宽工程(MPA班).doc

上传人:gumumeiying 2020/12/1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平安大道拓宽工程(MPA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平安大道拓宽工程
2011级MPA研究生X班
一、案例背景
平安大道的改扩建设想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计划将该道路中的约7公里路段由20米拓宽到70米,但由于资金不足,计划未能得到实施。随着北京的飞速发展,到1997年,市区人口由五十年代的400万翻了四倍到了1600万,汽车数量达到130万辆,交通堵塞成了首都的家常便饭,同时为迎接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北京市政府决定重启平安大道的拓宽计划.
平安大道是一条穿过首都古迹集中且拥挤不堪的东西走向街道,它和南边紫禁城华丽的宫殿只隔几条街。市政府的规划人员认为,计划中的平安大道的拓宽有助于缓解交通拥挤、更新公用设施。而且,在对抢手地皮的商业开发过程中,,由于计划中的拓宽工程会威胁到一系列沿街的古建筑,因此决定道路具体要加宽多少和路径的具体取向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该项目能够得以实施,国家城市规划委员会下属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在第一次会议上,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提交了两份方案供选择:一份是当初70米宽大道的蓝本;一份是建一条40米宽的道路。随着讨论的深入,在如何实现工程的各项目标的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意见。比方说,工程师们主张道路应该宽阔而且保持一致的宽度以便交通顺畅;文物保护人士认为道路应该窄一些,而且在必要时还要改变路向以避开古建筑;而政府的官员们因为要和开发商共同分担搬迁的主要费用并分享开发的利益,所以他们要为自己争取主权,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商业投资。
1998年2月,经过几个月的辩论和审议,规划委员会公布了一项小心起草的计划,这一计划是与会各方的共识产物,即:。该计划也吸收了文物保护人士的建议,在几个古建筑处道路变为28米宽。
该项目基本按照上述计划动工建设,参加设计的人员认为,该决策取得了良好的妥协结果。平安大道将比原来街道平均宽17米,就宽度而言,已足以满足改善交通和铺设必要地下公共设施的需要;沿途大多数的重要古建筑也得到保护,老北京的传统特色和风韵得以保存;对官员而言,随着陋房的消失和沿街新开发建筑的出现,新的大道将为生机勃勃的市中心增色添彩,增加该区域的商业投资价值。
二、关键问题
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组织过程,公共组织过程的基本问题是:、文物保护人士、政府官员、老住户等各组织之间冲突,实现相互协调是本文分析的关键问题。
三、分析与讨论
根据美国学者海尔·G·瑞尼的观点,组织过程包括:确定权力关系、决策、评价、沟通、冲突解决方案,以及改变和革新。组织过程的基本问题是冲突和协调。
组织冲突与协调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门、机构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问题,是组织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各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组织冲突无法避免;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之间必须消除冲突,实现相互协调。
1.组织冲突
组织冲突是指当一个组织认为其他组织的行为对自己构成阻碍时,组织冲突便产生了。例如案例中的工程师希望道路尽量宽阔且保持一致宽度以便交通顺畅、文物保护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