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改革及选择
加大高校改革力度,增强合作运行后劲高等农业院校 要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紧紧围绕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科 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科技支 撑;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使其成为高等农业院校 实践教学的实习场所,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孵化器、 产出地、辐射源,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和整 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平台。 增加合作的积极性,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 广及农业产业具有地域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 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性,
不断探索与构建农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 研合作创新模式,通过采用“行政搭台、科技唱戏”的运行 方式,带动农业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 整,培育区域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农 业院校的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场”和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 探索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升农 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努 力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开拓成果转化直通道科技进步在 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明显,高等农业院校应发挥其“科研 领地”的重耍作用,为区域产学研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 撑。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科技与农村、专家与农 民、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开拓一条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进 村入户的直通道。高等农业院校要以自身科教优势和科研成 果为依托,将学科发展与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项目经费支撑,直接进入农村生产 第一线,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示范基地,努力推动农业科技创 新;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信息 服务、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路径,缩短成果转 化时间,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与应用力度。建 立利益分配机制,倡导平等耳利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需要有强 大、稳定和持续的动力。其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来 自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即政府通过组织、计划、政策、法规 等来推动的外力;其次来自产学研合作三者自身发展目标、 任务和利益需求产生的内力。产学研合作各方相互作用、相 互促进,如此构成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在合作中认 真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则能大大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 力。如果合作中某一方出现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益损悬殊, 就会失去合作的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要素重组和技术 成果转让的运作过程,因此在利益分配时,各方要以平等身
份进行协商定价、参照定价或评论定价。同时,不论采取何 种建价方式,都要特别注意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承认知识 对生产劳动的价值,按牛产要素分配利益,并逐步形成科学 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 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施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在政府的指导推动 下,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创办科技园区己成为高新 技术成果转化和加速产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大学科 技园已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