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骗取贷款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骗取贷款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doc

上传人:cxmckate6 2016/4/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骗取贷款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者:王勇、姚国梅(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载于《刑事司法指南》总第 58 期, 骗取贷款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刑事立法是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并形成规范予以规制, 而刑事司法的过程则是从现实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并与刑法各罪规范相互对照。我国刑法增设骗取贷款罪, 其立法背景是实务中存在一些单位和个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贷款的现象, “但由于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 致使这类案件的处理陷入两难境地, 要么无罪, 要么重刑。有的案件虽然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损失, 由于不能定贷款诈骗罪, 客观上造成了此类案件的高发趋势,也危害到金融安全”①。为解决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取证困难,有效惩治金融领域的骗贷行为, 2006 年《刑法修正案(六)》增设了低度犯罪——骗取贷款罪,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应当定罪处罚。该罪名在刑法修正案通过初期运用较少, 司法实践中尚无大的争议问题出现。但在近年来,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起伏, 部分经营不好的企业出现贷款逾期等情形, 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司法机关适用该罪名打击“逃废债”。与此同时,全国公安机关也开展了经侦会战等大规模的打击经济犯罪行动, 也导致了该罪名的立案数飙升。特别是今年以来, 因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改革, 让原来实践中常见的“保底”犯罪——虚报注册资本罪、抽逃出资罪、虚假出资罪——名存实亡, 很多司法机关发现企业普遍存在改变贷款用途的情况,用骗取贷款罪作为“保底”罪名的情况开始出现。大量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认识不统一甚至争议很大的问题。如贷款诈骗与骗取贷款罪之间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罪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骗取贷款罪认定中是否只要考量企业在贷款中有欺骗行为,而不考虑银行工作人员是否被骗?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重大损失, 是认定银行工作人员违法发放贷款罪还是贷款人构成骗取贷款罪或者是想象竞合?贷款人提供了真实担保,贷款已经全部还清的情况下, 仅因为贷款用途变化是否可以追究贷款人刑事责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损失的情况下, 是否只要骗取贷款 100 万元以上就可以构成本罪?本文拟就实务中常见的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以厘清骗取贷款罪构成要件内涵,为司法实务提供办案思路。一、区分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的关键,在于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根据刑法规定, 骗取贷款罪是“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 贷款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的行为。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在客观行为上是极为相似的, 都表现为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的骗取贷款行为, 应认定为贷款诈骗罪; 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 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正因为主观故意的恶性程度不同,刑法对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及合同诈骗罪的入罪门槛和法定刑设置上也作了不同的规定。贷款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只要实施欺骗手段、数额较大就构成犯罪, 最高法定刑为无期徒刑, 而骗取贷款罪必须要给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其他严重情节,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