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耳聋及其防治
听觉生理简介
*
声音传导途径
根据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空气传导 (气导)
骨传导 (骨导)
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
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
声波 锤骨→砧骨
↓ ↑ ↓
耳廓→外耳道→鼓膜 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
空气振动 传声变压 液体波动 感音
(外耳) (中耳) (内耳)
→听神经→听觉中枢
神经冲动 综合分析
(迷路后) (大脑皮层)
*
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
在正常听觉功能中,由骨导传入耳蜗的声能甚微,故无实用意义
声波从颅骨传到耳蜗时其主要作用是使耳蜗壁发生振动,而后者可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引起内耳感受器的兴奋
*
移动式骨导
声波作用于颅骨时,整个头颅包括耳蜗作为一个整体而反复振动
由于存在惰性,在每一个振动周期中,淋巴液的位移稍落后于耳蜗壁,故移动时淋巴液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引起基底膜发生往返位移,使毛细胞受到剌激而感音
听骨链的惰性在移动式骨导时也起一定作用
当频率低于800Hz的声波振动颅骨时,移动式骨导起主要作用
*
压缩式骨导
当声波振动通过颅骨传到耳蜗壁时,耳蜗壁随着声波疏密时相而膨大与缩小
在声波的密部起作用时,迷路骨壁被压缩,但内耳淋巴液的可压缩性很小,故只能向蜗窗或前庭窗移动
由于声波疏、密相反复交替导致基底膜振动,后者有效地剌激毛细胞而感音
当频率高于800Hz的声波振动颅骨时,压缩式骨导起主要作用
*
外耳生理
两侧耳廓协同集声作用,可以判断声源方向
外耳道增压作用
外耳道的共振频率约3800Hz
3000Hz声音在鼓膜附近的声压可提高15dB
2000~5000Hz之间的频率则提高10dB以上
外耳道尚可保护耳的深部结构免受损伤
*
中耳生理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声阻抗匹配作用,使声波传播在空气中的低阻抗与在液体中的高阻抗得到匹配,从而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率地传入内耳淋巴液中
鼓膜与镫骨足板面积的差别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
鼓膜的喇叭形产生的杠杆作用
*
鼓膜的生理功能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仅约55mm2,,亦即从鼓膜表面的声压传到镫骨足板时可增强17倍
鼓膜凹面对锤骨柄的振幅比例为2:1,即锤骨柄的振动幅度比鼓膜振动的幅度要小,但强度加大,声压可提高1倍
锥形鼓膜还有利于保持各种传入频率声波的相应音色,避免声音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