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星象漫谈之南国巡天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主要内容
天地起源
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
现代星空体系的发展
三垣二十八宿
四象与七曜
节气与历法
斗转星移:南天星空
起源传说
1942年,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一座战国时代的楚国墓葬中发现了一本真正的“天书”。那是一本写在丝帛上的图书,帛书以伏羲、女娲等十一位古史传说中的神人为线索,详细描述了天地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讲述了一段关于宇宙起源的优美而又生动的神话故事。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宇宙以及各种天体的诞生,但却对此进行了许多猜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思想和学说。
中国古代涉及天学的神话不多,但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天学的性质和特色。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虽然涉及了天和天体,但显然不能说真正与天学有什么内在关系。
伏羲、女娲,二分二至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析 因 彝 九)
太昊帝俊、羲和与常曦
十日、十二月——天干地支
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是古代天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大致表现为天地相通和天地对应两个不同的方面。 
【绝地天通】
《山海经·大荒西经·历书》及《史记·太史公自序》都记载过: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淮南子·坠形训》中国神话中著名的神山—昆仑山:  “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天”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物。
顺应天道、与天和睦共处     
天人感应思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天命观和祈禳规则。天命观是理论基础,祈禳规则是具体的操作手段。
古人心目中龙代表着“天”,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自然界。华夏先民们是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崇拜、依赖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形象中了。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
龙最初潜在水中,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在蓄积力量,以待腾飞。特别是当外界条件不利、自身力量不足时,龙需要耐心地潜伏着,等待时机,培育自身的力量。人要像龙一样学会蓄积力量,厚积薄发、遵养待时、蓄势而发、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养精蓄锐。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内核是:“天垂象,道法天,圣人则之。”这是先民从天体布局中“悟”出可为人类利用的奥妙和“原型“,这一”原型“可以说是中国大文化的原始基因。
(1)中国的政体是这个“原型模式”的翻版。
(2)中国的官制以它为蓝本。
(3)中国的宗法的建构与它一体。
(4)中国的建筑格局与它吻合。
(5)中国的文化与它的模式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