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煤矿运输能力核定.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煤矿运输能力核定.doc

上传人:1314042**** 2020/12/23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煤矿运输能力核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运输能力核定报告
马兰矿
2010-6-10
第一节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一、概况
㈠、主井提升(运输)方式:
矿井井下原煤,由采区煤仓经电机车牵引5吨底卸式矿车大巷轨道运输至910水平中央井底煤仓,然后经主斜井强力带式输送机运输至主斜井口,再经转运皮带运输至选煤厂入选。
㈡、主要技术参数:
主提升强力带式输送机选用DX001A型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带宽1400mm,带速35m/s,输送带敷设长度1150m,带强3920KN/m,倾角14°,主机选用YKK450-4型630KW/6KV交流高压电动机3台,动力系统2005年初经技术改造更换为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Dodge750K CST起动传输装置,主控系统更换为上海申地自动化公司的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
㈢、提升设备检测时间和结论
2005年经山西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检测中心技术性能测定,各种保护装置齐全、可靠,技术性能合格。
二、计算过程及结果
㈠、根据提升(运输)方式的规定,确定相应计算公式。
1、按原设计能力计算
(万t/a)
式中:
Q——给煤机设备设定的给煤量;按设计说明书,取Q =1328t/h
t——日提升时间;按《标准》第11条取t=18h
——运输不均匀系数;取=12
2、按实测输送量计算
(万t/a)
式中:
W-——单位输送机长度上的负载量;
(kg/m)
1833——2005年技术性能测定中的小时煤输送量(t/h)
㈡、计算结果
通过以上计算,确定主斜井强力带式输送机提升能力为585万t/a。
第二节 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一、副立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㈠、概况
1、副立井提升方式和提升任务(人、下料或矸石)
副立井采用多绳摩擦轮提升机,提升容器选用一对双层四车罐笼,单水平等重尾绳提升。现罐笼仅单层使用,主要担负910水平全部矸石与全矿出、入井人员升降,以及一些零散设备材料的升降任务。
2、提升机主要技术参数
提升机选用1台JKM28×6(I)型多绳摩擦轮式提升机,摩擦轮直径2800mm,配800-12/1430型800KW/6KV交流电动机驱动,最大提升速度627m/s,电控系统改造为PLC系列控制系统。升降人员时,每罐不超过36人,升降矸石用2台15吨矿车,货载质量5400kg。
3、主要提升设备的检测时间和结论:
2006年经山西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检测中心技术性能测定各种保护装置齐全、可靠,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技术性能检测合格。
㈡、计算过程及结果
1、根据提升方式和规定,确定核定能力计算公式
(万t/a)
式中:
R——出矸率,取1328%;
2007年统计,副立井累计提矸1893(万车)×27(吨)=5111(万吨),矿井原煤产量385万吨,
、、——分别为提矸、提升材料、下其他材料的一次循环时间(s/次),分别取92、0、92 s/次;
92——62(2006年测试值)+30(休止时间)
——每次提矸石重量,=2×27=54 t/次;
M-——吨煤用材料比重,M=0;
——每次提升材料重量,=0;
D——下其他材料次数,D=10;
——每班人员上下井总时间,4849s/班。
2007年统计每班最多降送下井工人700人,下井时间为:
700/36×120≈2400(s)=40(min),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其中120——提升人员时的循环时间。
因本矿工作面为综采工作面,升降工人时间为2400×18=4320(s),
升降其他人员时间为4320×02 =864(s),
因此每班人员上下井总时间=4320+864=5184(s)
2、计算结果
通过以上计算,确定副立井提升能力为520万t/a。
二、副斜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㈠、概况
1、副井提升方式和提升任务
副斜井安装1台2JK-25/20型双滚筒矿井提升机。斜井斜长529m,坡度22°,采用双钩串车提升方式,提升容器采用15t固定式矿车、平板车及材料车等,主要担负矿井井下910水平的设备、大型材料等辅助提升任务。
2、提升机主要技术参数:
提升机最大静张力9t,最大静张力差55t,最大提升速度386m/s,配JR157-10 260KW/6KV高压交流电动机驱动,电控系统使用TZP-A系列电控装置及M12-3B提升机后备保护装置。
3、主要提升设备的检测时间和结论
2006年经山西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检测中心技术性能测定各种保护装置齐全、可靠,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