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附件 4“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教育学(一)教育学绪论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二)教育的本质、起源和发展 1.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2 )生物起源说: 教育来自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需要。(3 )心理起源说: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4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也称社会起源说。(5 )交往活动起源说:教育产生于交往活动,在交往中产生思想意识、认识情感的影响,教育是一种特殊交往活动。 2. 教育的本质 1)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一种传递社会经验的实践活动。2)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3 )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三、教育的构成要素 2 3. 教育的发展 1. 萌芽阶段 2. 创立阶段 3. 多元化阶段(三)教育基本规律 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原始教育。 2. 现代教育 2.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个人发展((一) 人与教育二) 个体身心发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3. 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 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 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6. 个体身心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四)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概述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2. 我国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五)教师与学生 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3 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 学生) 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 如家中、军队等等) 受教育的人, 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 如医院) 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 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根据大多数地区的学习机关小学、中学、大学而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 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 3.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六) 班主任工作 1. 班级与班集体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 .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 .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3 .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4 .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 4 力量的桥梁。? (二)班主作的作用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 、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 、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 、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七)课程 1. 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 课程理论流派 1. 经验主义课程论 2.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3.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 存在主义课程论 5.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强调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重视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四、注意改进和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 4. 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 5.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5 按任务分,有基础课程,扩展课程,研究课程。按内容分,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按组织方式分,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按主体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课程实施要求分,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6.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八)教学与教学过程 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2. 教学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