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闽南语对外汉语 1001 孙秋月 201030402096 朱嘉琳 201030402097 黄婕 201030402098 李惠 201030402099 张丽楠 201030403077 爱拼才会赢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总满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闽南方言的形成由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 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 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闽南话共有 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 1声、第 2声、……、第 8声。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 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 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闽南语(泉州音) 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语,历史上曾经是闽南方言的代表。闽南最早的地方戏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秦汉、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的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全境,包括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区、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等县(市、区、管委会),使用人口 700 多万。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泉州方言也流播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台湾岛和香港、澳门地区。泉州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根据闽台族谱的记载, 宋元时期就已经有闽粤人移居台湾。明末郑芝龙开发台湾,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移居人数更是大增。在祖国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中,历来以福建人居多;福建人之中,又以泉州、漳州二府各县为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 “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据 1926 年的调查,全台湾汉族居民共三百七十五万一千人,祖籍福建者达三百一十万,占 83% 强。其中祖籍泉州府各县的占 % ,漳州府各县的占 % 。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人口的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 1200 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 80% 。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话内部至今仍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其中的“泉州腔”即直接源于泉州话。泉州话与台湾话的一致性相当突出:语音方面都具有“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声调繁多”的特点;词汇方面, 方言基本词几乎完全一样;语法方面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别, 如泉州、台湾两地都把“公鸡”、“母猪”说成“鸡角”、“猪母”, 语素的顺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体现了两岸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泉州话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没有唇齿音声母 f,古非组字常读为双唇音 b或p( 如“冯姓”、“蜂”); ?没有翘舌音 zh、 ch 、 sh、r,古知组字常读为舌尖塞音 d或t(如“迟”、“耻”),古日母字则读作 l( 如“日”、“扰”); ?没有撮口呼韵母ü,单韵母ü通常读作 l (如“女”、“驴”),韵头ü通常读作韵头 u (如“捐”、“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