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州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广州旧城,主要小洲旧城 调研人员:宋宁郢 周怡凡朱恩林张婉清
冃U言
中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 向文化精神方面。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 古村落保留了历史 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旧城建筑风格比较 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旧城转变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 物两不误的方法。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前 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 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
一••广州旧城概貌
1、小洲的地理位置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 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西北与土华相接。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 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 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 并钦笔在旗上写“瀛
洲飞龙”字样。小洲村现有人口 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 平方千米,,。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 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 北帝庙文化。
2、小洲的历史:
小洲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是整体村落的规划布局脉络分明,整个村落的 尺度肌理合理,中间穿插蕴涵历史文化的亮点。保存相对完好,调查发现,小洲 村现有古祠堂宫庙、古桥、古码头、古井、古树等。比如可以发现当年繁华商业 的商铺,以及岭南水乡特色民居,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搭建而成的“耗壳屋” 。纵
横交错的小巷,让人不禁放松其中。
【小洲村小巷风光】
小洲村中的明代建筑有简氏大祠堂、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 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座。而清代建筑中得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 公祠、新厅、吕山祖等5处,而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以及清代民居如司马府 等有71处。
到了民国时期,小洲村的建筑多以民居为主,体量较小。有砖木石结构、坡屋顶、 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解放后到 80年代,多以平屋顶结构、砖混结构建筑 为主。现代建筑则与外界建筑差异不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 筑。
小洲村古建筑中不得不提的一种建筑类型就是蚝壳屋。 它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
小洲村祖辈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挖掘出大量的蚝壳用来建造房子, 这种构建方式冬暖夏凉,不积雨水。
【蚝壳屋】
3 •小洲村如今存在的问题
物质老化和功能衰退严重
小洲村人口近几年剧增,而相对的建筑并没有受到良好的保护, 原有的村庄并不 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扩建、拆除房屋,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污染虽然经过一 轮的河道清淤治理,但水体河涌的污染情况仍然存在。不仅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 排放在河涌内,而且一度有村民在果园内饲养奶牛。大量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更是加重了污染。穿村而过的西江涌和石岗涌直接与珠江后航道相连,小洲村水 质更是直接影响到了珠江。由于没有实现截污,虽然沥胺污水处理厂就在附近, 小洲村原本碧绿的河涌还是一度变成了污水沟,浊臭逼人,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万 亩果园的生态环境。
用地布局混乱
新修建的片区,房屋绿化缺乏合理的规划控制,混乱无序,新旧两区并无明
显划分,相互交叉影响到了旧村落的整体布局风貌, 新村村内路线不清晰,没有 较强的标示性。
文物古迹保护欠佳
历史建筑修缮不能“整旧如旧”,这样缺乏真实性,也使历史风貌渐渐消退缺 失。本有100多处的“蚝壳屋”如今只剩下了 4处,被毁坏程度严重。据了解, 缺乏足够有效的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使得修复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而更重要的
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文物意识。
人口密度增大基础设施不完善
村民普遍外迁,而许多外来人员和建筑工人入住,新区建设、人口密集, 形成各种社会安全隐患。而且途径小洲村的公交虽多,但都在村外围经过,站与 站之间相距较远,村内的干道狭窄,交通安全隐患大。电力、通信设备少等等。
4•小洲村民居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
旧建筑改造是个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如何改造而不破坏本来老房子所具有的历 史文化底蕴。旧建筑改造是历史旧城改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对于历史建筑
的改造不应该只停留在修缮的层面,而应该通过功能置换、建筑技术等手段来实 现建筑的 返老还童”。可以将一些小洲村内部控制的房子改造, 将其做成艺术工 作室,或者展览厅等,可以发展当地旅游业。
据了解,小洲村是因龙舟赛而得名,他们对龙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