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冬天朱自清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展现的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 2、体会作者笔下冬天里的温暖。 3、品味文章自然真挚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记叙的发生在冬天里的三件事实质上的关联。 2、把握文章出色的细节描写。教学设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真挚自然和人间真情的温暖动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作品。“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春天的样子: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东风和畅、山明水媚,令人生出无限的热爱和喜悦之情,深深地陶醉其中。那么散文大师朱自清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呢? 提起冬天,大家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朱自清的《冬天》,体味他那“冬天”里的温暖。二、预读课文 1、作者简介朱自清( 1898 — 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 juàn)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 1938 年3 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 194 6 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 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 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 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 (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 50 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 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美国驻中国使馆大使。) 2、作品概述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