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一
《蜀道难》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教材根据时间次序,从必修2引入了古代诗歌。因此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深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必修4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说实话,《祖冲之》这篇课文确实不太好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离学生比较遥远,小说内容比较枯燥,因此我翻来覆去地阅读文本,时时沉醉在文本中不能自拔。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取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取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诗中有以下多个难点:怎样了解“镜未磨”,作者为何要将“湖面”写成“潭面”,这两个难点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得不是很透彻,经过探讨,我认为能够这么来指导学生深入了解。
整理了一下思绪,进行了课前的二度备课,我进入了课堂开始上课。首先引导她们看图说话讲小说,接着从图中引出要学的拼音宝宝,再教发音,引导编顺口溜识记,最终指导书写。
本节课中我采取“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和她人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去体会、感受诗文的情感。这一节课下来,自己细细反思,发觉有很多值得自己思索的地方。
本课是有关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日常生活联络较为亲密,同学也比较感爱好。在教学中,重视新理念的渗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对比分析、批判思辨,来完成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在课前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分组派代表回复和抢答等回复问题的形式),这么可能会更加好地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经过实践证实,这种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学生学生主动性显著提升。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飞跃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到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络起来,利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爱好,读不下去,或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关键,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基于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及了解上的困难,我将这堂课定位为诵读教学课。决定从两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怎样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其次在于梳理《蜀道难》的写作结构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