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人研究· 叶嘉莹诗词批评及诗学研究述评张晓梅 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先生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古典诗歌的批评实践、古典诗学研究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叶嘉莹 1924年生于燕京古都的一个书香门第,为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 1948年随夫迁居台湾, 1966年应邀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任客座教授, 1969年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8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 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于 70年代末回大陆授业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等职。叶嘉莹个性清简劲直,朴素自然。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幼年丧母、壮年入狱、中年丧女———其悲酸辛苦令人唏嘘,但接二连三的忧苦患难未能击垮叶先生。先生“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终生致力于中国诗词及诗学理论的教学、研究与著述,以坚韧不拔之操,人十己百之力,舌耕笔耘,奋勉之苦,学养之富,令人感佩仰慕。叶先生著作等身,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已出版的全部著作(含视听资料)达 74 种之多。以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迦陵文集》(10册)和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2000年出版的《叶嘉莹作品集》(4辑 18种 24册)最为丰富完整①。叶嘉莹才思过人、文笔细腻,说诗论词往往见常人未见,发常人未发,持论精辟独到,又能结合西方诗学研究的新成果,对古典诗歌创作和中国古典诗论进行深刻的反思,探本求源、释疑解惑,新人耳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叶氏的研究成果进行简略的评述。一中西化通的批评方法叶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古典诗词批评方面成绩尤其卓著。她的诗歌批评既有传统的方法又有现代的意识,评赏精微独到,议论擘肌入理。叶氏将自己的诗歌批评方法总结为“感性与知性的结合”。她说:“我对于诗歌的评赏乃是以感性为主,而结合了三种不同的知性倾向:一是传记的,对于作者的认知;二是史观的,对于文学史的认知;三是现代的,对于西方理论的认知。”笔者以为,叶氏在学术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自己对古典诗歌的深刻体悟和对西方理论的遗貌取神两种手段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在批评实践中, 无论中西新旧的理论,先生“都仅只是择其所需而取之,然后再将之加以个人之融会结合的运用”②。她对一些西方学者和熟习西方理论的中国学者“以西释中”的做法深感不满。指出,深于西方理论的人,常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把西方的理论奉为圭臬,常常是先在心中有了一套西方的理论模式, 然后再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中某些看来性质近似的作品,将之纳入西方的模式之中,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她自己采用的则是“中西化通”的批评策略。叶先生将这种“中西化通”的批评理念成功地运用于她的诗词批评实践,不仅多有创见,而且自成体系。例如,她在评赏古典诗歌时,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和传统的“知人论世”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她一方面肯定了“细读法”在诗歌评论中的重要价· 871 · 值:“正是新批评的所谓细读(closereading )的方式,才使我们能对作品的各方面做出精密的观察和分析,因此也才使我们能对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得到更为正确和深入的体认。”③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新批评理论的不足之处:“新批评把重点全放在对于作品的客观分析和研究,而竟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