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一):
古人云:“月到中秋分外明。”此言得之。
中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空气湿度降低,能见度增高,因而中秋的月亮的确比平时的要亮一些。这是贴合自然科学道理的。
但是就人的感光灵敏度来说,把同等清晰的正月十五的满月照片和八月中秋的满月照片放在一齐,如果不是事先告知,我们一般是分不出是什么时候的。“月到中秋分外明”,更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主观感受。
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就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物体,富有想象力的中国人赋予其秀丽的传说和浓郁的情感。
从儿时起,我们就熟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蕴了。此后我们读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甚至读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我们在感动于古人语言美的同时,也被其真挚的思乡之情同化了。“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董文华那恬美深情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出了现代人的古老情感。
“月到中秋分外明”,更是我们的心灵使然。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小时候,母亲会在这一天晚上,在房上摆上月饼、水果,然后虔诚的带着我们向月亮磕头。我们那时年龄小,不明白磕头的深味,每次都马马虎虎的磕上一个,同时眼睛直盯着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月饼。我在家里最小,每一次母亲都会让我多吃一个。可这我也不领母亲的情,甚至会“残忍”的把她那一份也吃掉。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天就是中秋了,我想到了长眠于地的娘亲!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二):
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
每年的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齐,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这是多么完美的情景阿。据说吃月饼像征着合家团圆,所以每到中秋,我们这儿家家户户不但去超市买来精致的月饼,自己家里也会做上一些。
瞧这天晚上,月亮显得格外圆,也个性亮。我们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桌上的月饼各式各样,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火肉月饼……还放着各种糖果。月亮渐渐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圆月仿佛像一个大月饼,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爸爸提议每人讲一个跟月亮有关的故事。我生怕自己明白的被别人抢了,赶紧举手先讲。于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一个个神话故事都被搬了出来。听着这些故事,看着天空上的圆月,我觉得自己也仿佛长了两只翅膀飞到了月亮上。
讲完了故事,爸爸又接上了话茬,他用手指着圆月说:“你看,月中的吴刚正在砍桂花树呢?”我抬头一看,真的,月中真的仿佛有一个人在使劲地在砍一棵树呢。爸爸喝了一口茶,笑容可掬地说:“吴刚砍了一年,才从桂花树砍下一片叶子,从天空上掉到人间就转成了金叶子,这一片金叶子会掉在人间最勤劳的人家门口,这家人便会富起来,所以,你长大了要勤劳,勤劳就是财富。”
听着爸爸的故事,我又一次进入了想像之中,我仿佛看到那桂花叶子正在飘飘悠悠地从天空上飘下来,正巧落在我家的门口……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三):
月到中秋分外明
时间飞似的流逝着,转眼,就又是一年中秋节了。依稀记得,几年前的中秋节和朋友聚在一齐过,那时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呀!可如今,却各奔东西,早已物是人非。
此时,遥望天空上的那轮明月,它很大很圆。月亮阿,人们都说你象征着团圆,可为什么我还是没有和朋友团圆呢?
月亮很明,却影影绰绰映出一个女子曼妙的身影,这,就是嫦娥吗?居住在幽幽广寒宫的嫦娥,在这团圆的日子里,你也在思念心中的后羿吗?原先我们都一样阿!中秋之月那皎洁的月光没有照到我们的身上阿!我们早已被那团圆之月遗弃了阿!我们都是被遗忘的人……
啃着别人觉得美味的月饼,我却味同嚼蜡。月饼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