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采茶舞曲.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采茶舞曲.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采茶舞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采茶舞曲采茶舞曲,浙江民歌。[ 周大风作曲] 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 歌舞曲。周大风词曲,作于 1958 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 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 采茶" 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 流行于南方产茶区, 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 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 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 曲调欢快、跳跃, 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 50 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7 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采茶舞曲》采自泰顺 2004 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 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直到 2000 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拜访了周大风后, 才发现原来《采茶舞曲》和泰顺有一段不寻常的渊源。土房子里诞生《采茶舞曲》在泰顺县东溪乡政府后面的一所老房子里, 退休老教师蔡子英老人正在哼唱着《采茶舞曲》。“歌词写的就是泰顺山区的美丽风光。现在科技发达了,这首歌还被制作成了彩铃呢! ”在蔡子英家的对门, 是一幢三层楼的土房。蔡子英带着记者来到这幢楼三楼最右边的一个房间。“ 40 多年前,这里是大队部的办公楼,《采茶舞曲》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蔡子英说, 2004 年周大风教授回这里的时候,还在这个房间里住了一个晚上。随后, 记者和远在杭州的周大风教授取得了联系。当他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创作《采茶舞曲》的那段往事时, 他非常激动, 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在泰顺山村里生活、创作的点点滴滴,都“搬”了出来。 1958 年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 50 多人奔赴泰顺山区巡回演出。剧团来到了东溪乡后, 周大风就住在东溪乡大队部的办公楼。泰顺山区盛产茶叶, 在演出之余, 周大风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丁冬的溪流以及欢声笑语的采茶人,一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 周大风被深深地吸引。他想起几年前, 有位领导曾经对他说过: “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周大风思考:这里山清水秀, 民风淳朴,是否能通过戏曲的形式来反映? 5月 11 日晚,他通宵未眠,在房间里一气呵成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 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 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 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他觉得这种形式易于被群众接受。第二天, 周大风找到东溪小学, 让该小学的学生排演《采茶舞曲》。没想到, 一节课下来, 小学生们就会唱这首歌了。“我们拿到《采茶舞曲》的歌谱, 哼几句就觉得很好听, 也很亲切。”当年东溪小学的老师王存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