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噁英与人类癌症
1979年1月1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境内,一列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Norfolk and Western)的货运列车正在向西行驶,目的地是华盛顿州的塔科马。车上装载的是孟山都公司克鲁姆里奇(Krummrich)化工厂的货物——2万加仑八氯酚,收货人是位于塔科马的一家生产木材防腐剂(如五氯酚)的企业,名为雷可德化学公司(Reichold Chemical Company)。不幸的是,当列车驶入布恩县(Boone County)斯特金市(Sturgeon City)的农村地区后,发生了严重的脱轨事故,致使车载化学品罐破损,数千加仑氯酚原料很快泄漏到了周围的环境中。敏感的媒体迅速捕捉到了这一新闻,并向公众透露,泄漏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可能含有二恶英。但孟山都公司却不以为然,没有对事故进行特别的处理。[1]
在受到来自媒体的警告后,住在事故现场周围的65位居民很快行动起来,于1月12日对孟山都公司和其他关联方提起了民事诉讼。接到诉状后,孟山都立即否认其生产的八氯酚含有二恶英成分。但是,就在事故发生1个月后,居民从美国环保署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该署环境监测人员在被泄漏的化学品中检出了高浓度的2,3,7,8-TCDD,达到45 ppb的水平。之后,孟山都虽不得不承认斯特金列车事故产生了二恶英污染,但坚称该公司管理人员从不知晓其产品中可能含有该物质,因此没有采取特别措施是可理解的。[2]
在诉讼控辩双方围绕二恶英污染事故的性质、程度、责任等问题开始艰苦的证据搜集和论辩之后,原告即污染受害者一方的律师雷克斯福特·卡尔(Rexford Carr)罕见地成功说服法官下令调取并公开孟山都所有可能和二恶英有关的内部档案,使得原告一方有机会求证该公司是否事前已经知晓二恶英问题。结果,体量足以填满1个小型仓库的孟山都公司资料不仅揭示出该企业管理者从20世纪50年代就清楚氯酚产品二恶英杂质的存在及其检测技术,还“意外地”提供了可以质疑孟山都20世纪80年代初公布的所谓“经典”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3]
卡尔在审阅孟山都公司资料时发现,在1949年尼特罗(Nitro)工厂二恶英污染事故发生后的4年间,孟山都聘请的科学顾问苏斯金德(Raymond Suskind)博士对37名有严重暴露经历的工人进行过健康检查。但在1980至1984年孟山都发表的该事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中,这37名工人却没有出现在暴露组中,代之以该工厂的其他数百名工人。而即便在已“缩水”的暴露组中,被苏斯金德记录的癌症病例数仅为14,实际则为28。如此一来,暴露组工人的患癌率被严重低估。[4]
对于没有被纳入孟山都报告的那37名工人的情况,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后来又进行了跟进调查。1994年,该组织从位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凯特琳研究中心(Kettering Institute)[5]获取了这些工人的医疗档案,发现37名工人中,除了1名以外,都得了氯痤疮。同时,他们还有“疼痛、疲劳、焦虑、无性欲、激动易怒”等不良反应,以及自发性皮肤溃烂、固定型态心理异常等严重症状。这说明,苏斯金德在孟山都研究中作出的二恶英健康影响“主要限于皮肤”的结论过于草率,除氯痤疮外的其他健康问题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报告。[6]然而,正是根据如此草率的结论,化工产业才有理由对外宣称:“二恶英暴露的长期健康影响只有氯痤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