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飞宇访谈毕飞宇:《平原》是一个完美的旅行--6 月 17日< 中华读书... 2007-08-23 00:34:58 来自: turen 标题:毕飞宇:《平原》是一个完美的旅行--6 月 17日< 中华读书报>为 20 世纪 70 年代写书, 是毕飞宇挥之不去的情结。他说:“我答应过自己,起码要为上世纪 70 年代留下两本书。有了《玉米》和《平原》, 我踏实了许多。”跟《玉米》一样, 毕飞宇让《平原》的故事发生在王家庄, 不过王家庄的主人不再是王连方和玉米一家, 而是端方和一群年轻人。小说摹写了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他们充满梦想与幻灭、挣扎与奋斗的独特心路历程, 充分展现了这片蒙昧与淳朴共生的古老土地上的爱情和人性。《平原》不仅是写给上世纪 70 年代的书,它也是一部关于当下的书, 更是一部“权力”之书, 权力被系统深入地检视和想象, 身体的权力、精神的权力、政治的权力, 权力的暴烈和软弱, 真实和虚妄, 在我们心中、我们之间涌动着的错综复杂的“力”被华美而精确地展现。读书报: 看完了《平原》, 感觉到整部作品浑然天成, 从叙事到语言, 都是一种纯熟自然的流畅。我记得您说过,《青衣》以后《玉米》对您的创作是一个突破,那么您现在如何评价《平原》呢? 毕飞宇:《平原》的写作是一个完美的旅程, 我做了我想做的一切。写完了《平原》, 我爱上了长篇小说这个东西, 就在完稿的第二天, 我还想写。我习惯性地坐在了写字桌前, 打开了电脑,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 我的作品已经不再要我了, 它和我无关了, 我很难过。一个完美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读书报: 您的写作虽然是从先锋小说起步, 但是《玉米》和《平原》更接近现实主义的风格,这种调整和变化是有意为之吗? 毕飞宇:事实上,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 这些概念对我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我只遵循我的性格。我就喜爱性格主义写作,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是怎样的神经类型, 我就写什么样的作品。作品像我,而我的表情也越来越像父亲。读书报: 作品最抓人的还是故事情节, 但是人物的命运却有些悲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想,您的创作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要把人物塑造得如此压抑? 毕飞宇: 还是说一个常识吧, 中国的历史有一个特点, 每一次狂欢过后, 总有两个人要被揪出来买单, 一是农民, 二是妇女。这几年我所描述的对象正是农民和妇女,那样的调子是必然的。读书报: 语言的魅力更是让人迷恋, 尤其是读到红粉出嫁时父亲的心理活动,细腻感人。真是佩服您怎么把握得那么准确。毕飞宇: 从语言去谈语言, 谈不出什么来, 语言就是洋葱, 剥到最后一定是空的, 当然, 还有两行泪, 语言首先是个生理问题, 你的器官尤其是大脑有没有生锈。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锈化, 比如说,“农民”这个词, 我们时常用“淳朴”去和他搭配, 这一来农民“和”淳朴”这两个词就全部锈死了。我所见到的“农民”和成百上千的汉语词语有关, 恰恰和“淳朴”无关。我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有一个体会, 让它从身子骨上过一遍, 一看, 二慢, 三通过, 只有这样你的语言才能行驶在正确的道理上,而不会成为一堆废铁。读书报: 您过去的一些作品,如《武松打虎》、《枸杞子》、《受伤的猫头鹰》、《白夜》等, 包括这次的《平原》, 写的都是老家兴化, 甚至连地名都是真实的, 出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