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组
 
本组教材以“中国世界遗产”为专题, 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 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3篇课文全部配有精美实景或实物图片, 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 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资料袋”, 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口语交际, 以写导游词为内容习作, “宽带网”提议学生继续搜集相关中国“世界遗产”资料……教材中安排这些语文实践活动, 全部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 其关键目标是让学生在听、 说、 读、 写、 查(资料)等活动中, 在提升语文能力同时, 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世界遗产”, 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爱好,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意识和习惯。
 
教学本组时, 要将感悟课文了解内容、 认识事物增加见闻、 品味语言领悟写法、 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写情景, 留心文章表示方法。 老师应调动学生已经有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 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资料搜集、 整理、 阅读、 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以后学习生活之中; 提倡学生建立“中国世界遗产
 
之旅”专用资料袋, 或将搜集到资料放入本学期“语文资料袋”中, 老师能够采取多个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图片画作、 诗词楹联、 小说传说等, 不停感受中国“世界遗产”魅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 其中, 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我发觉”“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17 长城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象征, 是华夏儿女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第一扇窗口, 不仅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 还赞美了中国古代劳感人民勤劳、 智慧和力量, 抒发了作者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长城, 突出长城“长”, 这是远看长城; 第2自然段, 具体地介绍长城, 突出长城“高大坚固”, 这是近看长城; 第3自然段, 由长城展开联想, 歌颂古代劳感人民智慧和发明; 第4自然段, 总结全文, 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地位, 赞美长城是“伟大奇迹”。 依据文意, 教材配有两幅图片, 一幅是气势磅礴长城鸟瞰图, 一幅是长城城墙近景, 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感受长城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 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劳感人民血汗和智慧结晶, 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奇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是结合了解课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示方法。
 
本课教学关键是在阅读中了解长城高大坚固, 感受长城雄伟气势, 体会作者表示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了解。
 
① 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方砖, 扶着墙上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劳感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正确精当, 承上启下, 过渡自然。 “站、 踏、 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 “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雄伟气魄所震撼, 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感人民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感人民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 饱含作者无限感慨; “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和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建成是多么不轻易。 整句话表示了作者对古代劳感人民无限赞叹之情。
 
(2)对词语了解。
 
垛口: 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两米多高齿形墙。
 
瞭望口: 指齿形墙凹下去部分。
 
射口: 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洞。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 城砖、 城墙、 屯兵、 堡垒、 打仗、 呼应、 肩膀、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经过朗诵表示出长城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 气势雄伟等特点, 感受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感人民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 产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爱好。
 
三、 教学提议
 
1.课前能够部署学生搜集相关长城历史知识、 小说传说或图片资料。
 
2.老师能够依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下面教学思绪进行教学。
 
一是以作者情感为根本组织学生阅读, 即紧紧围绕第3自然段最终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 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 体会作者为何会发出这么感慨。 先让学生充足朗诵、 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