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中国地热模板.doc

格式:doc   大小:20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地热模板.doc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1/9 文件大小:2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地热模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地热
百科名片
  
中国地热第一村——北京南宫村
中国地热开发利用, 伴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十年来, 每十二个月以12%速度增加, 到1998年底, 地热采暖面积已近800万m², 地热温室面积70万m², 地热养殖300万m², 洗浴和温泉疗养1600多处, 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已逾500万吨/年标准煤当量。 地热发电装机29MW, 其中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容量25MW, 年发电1亿kWh。
目录
中国地热概述
地热资源
地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地热开发和利用
地热发展对策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
  
  
  
编辑本段
中国地热概述
  最近两年, 在中国东北高纬度严寒大庆地域和西北干旱宁夏银川地域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 巨大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 在中国西南边陲地域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域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高温地热勘探工作, 为拟建单机10MW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 在首全部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 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现在, 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国家正在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计划, “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二十一世纪。
编辑本段
地热资源
  经过地质调查, 全国已发觉地热异常3200多处, 其中进行地热勘查并已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地热田有50多处。 全国已打成地热井多眼。
  发觉高温地热系统255处, 经过评定总发电潜力5800MW·30a, 关键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 四川西部。 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 孔深m, ℃高温地热流体。
  发觉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 据调查, ×1014kJ/a, 相当于每十二个月360万吨标准煤当量。 关键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域, 如松辽盆地、 华北盆地、 江汉盆地、 渭河盆地和众多山间盆地域。 这些地域1000—3000m深地热井, 可获80—100℃地热水。
编辑本段
地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依据地热产业化发展需要, 开展了对应地热科学和开发技术研究。
  1. 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地热资源勘查、 地热利用技术和评价方法, 包含地热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航空遥感、 钻探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地热供热、 地热烘干、 地热种植、 地热养殖、 地热开发动态监测和环境保护等等, 为中国地热开发利用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开发了地热井定向钻井技术(如在天津地热田施工一对斜井, 一个生产井, 一个回灌井), 高温地热井井控技术, 大于250℃高温泥浆配方、 测试和操作规程等等。
  3. 开展了地热田回灌技术研究, 在天津地热田, 经过多年开发和监测, 建立了热储压力场和温度场采灌数学模型, 并经过回灌过程水化学模型, 评价了双井回灌可行性。 所以, 地热田回灌技术研究, 为中国建立热储工程学和优化地热开发, 保护地热资源和环境有着关键意义。
  4. 开展井下换热技术研究, 耐温潜水电泵(80—120℃)技术研究, 多种型号耐温潜水泵已批量生产。
  5. 在西藏, 以羊八井和羊易两个地热田为试点, 建立了高温地热田质量和能量守恒教学模型, 建立了福建漳州地热田生产管理模型。
  6. 对中国近海地压地热资源赋存状态、 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研究汇报。
  7. 编制1/600万百分比尺“中国大陆地域大地热流图和温泉放热量图”, 为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理论评定。
编辑本段
地热开发和利用
  最近5年, 地热能直接利用发展很快, 尤其是地热供热、 温泉疗养、 游乐等发展快速, 规模不停扩大, 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 在南方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 养殖和培育良种综合示范基地。
  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 关键原因是: 在西藏、 云南高温地热分布区, 其水能资源也很丰富, 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迳流式小水电站, 而对建造地热电站, 实施多能互补认识不够。 不过, 不管怎样当地小水电站全部是季节性, 每十二个月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 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 为改变枯季缺电现实状况, 地热教授提出地热发电和小水电联合调度、 优势互补方针, 得到了共识, 以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加。
编辑本段
地热发展对策
  1. 加强地热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 主动推进地热产业化。 加速开发中国东部、 西北部盆地型地热资源, 形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