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团队成员: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01
02
03
04
05
06
背景介绍
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战时双方战略实施
结局
战后分析与启示
“万科”、“本田”多元化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Content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01
PART ONE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时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
▪地点:日本
▪摩托车生产主要势力:东发公司、本田公司、雅马哈公司
▪摩托车市场发展初期概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时的日本摩托车市场以每年40%的势头增长,行业的首席宝座数易其主。最初是东发公司,其占有率为22%,本田居次席,为20%。
•东发公司的应对措施: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东发公司一直对扩大生产下不了决心,自恃第一,安于现状,固守旧志。当摩托车的需求增长率从最初每年的42%降到5年后的9%时,东发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骤减,最后无力回天。在让出首席宝座后,东发一败涂地,终致破产。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背景介绍
•本田公司的战略调整:
①适应每年42%的需求增长率,扩大生产,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使年销售额增长66%;
②筹措大量的银行贷款,继续扩大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
③运用“先发制人”战略迅速降低成本,从而在摩托车市场争夺中,占据优势,最终击败东发;
④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面对世界摩托车市场需求的增长明显减缓,本田公司果断进军汽车市场,开拓新的生产线,实行多元化经营;
最终格局:摩托车市场四分天下,依次为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其中,本田在日本本土上的占有率高达85%,稳居宝座。并且,此时位于第二把交椅的雅马哈也在奋起直追,并对本田居于摩托车市场第一宝座的位置虎视眈眈。
Background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SWOT
02
PART TWO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示例 示例文字
示例 示例文字
示例 示例文字
SWOT分析
S(优势)
,市场占有率高;
;
;
W(劣势)
;
;
O(机会)
,市场前景广阔;
;
T(威胁)
、技术、人才、资金分散;
;
本田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SWOT分析
技术不够成熟;
资金相对薄弱;
产品种类少;
产品结构单一;
准备投巨资建新工厂,可能导致内部资金入不敷出;
专门只生产摩托车,技术、设备、人才、内部资金的使用相对灵活、集中;
本田致力于汽车生产,无暇顾及摩托车业务;
S
W
T
O
雅马哈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
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
本田&雅马哈战略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