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当代学术史研究刍议.pdf

格式:pdf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代学术史研究刍议.pdf

上传人:luyinyzha 2016/5/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代学术史研究刍议.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4期?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笔淡 l3 ,这个问题大概已成识。我一直对自所从事的研究深感困惑。今天人文科学研究的重复生产和无序化已到了恶性膨胀的程度,时间已证明当初我们的预感和判断是准确的。今天的学术研究念势也告诉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考虑知识增长问题,已不可能使学术研究走上健康的轨道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哲学家科恩提m知识增长概念时,他是就自然科学的范围而言的,不过经过了半个世纪, “知识增长”已成为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铁律”。用“知识增长”的观念来从事学术史研究是必要的吗?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曾做个一个“人丈实验”。中国丰十会科学院文学所资料室保存着半个世纪的学科论文剪报,我曾带着“知识增长”的观念太探索1949—2000年的村甫研究论文,结果是大失所望的。这个时段J有文章约1000篇,但大多数文章大同小异,甚至时隔若干年,标题都一致。只有在某些关节点上的论文才标志性地显示了一个思想时代的转折特征,学术史才可能将它们吸纳其中。但是,这个“标志性的特征”是什么呢? 2,关于“范型”。我们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康德研究用了康德的“范式”一词。可惜,这个“范式”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其实,学术研究的标志性转折是南“范式”决定的。“范式”或“范型”都是指一个东西:某种思维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基本概念的结合形态。以《红楼梦》研究为例,凡是具有“范型”“关节点”。胡适、俞平伯、李希凡与蓝翎的《红楼梦》研究,是80年代前红学的三个“范型”。学术史绕不过他们。同样,中国2O世纪美学史也绕不开具有范型意义的朱光潜、蔡仪等人。企罔进入学术史的当代学人,最为缺少的就是这种把握转折具有原创的科研决断能力。创造力是范型的转换,而我们当代人缺少的,恰好就是这一点。 3、关于新历史观。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观提供了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方法:以入的原形的生活史作为研究的m 发点。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还原原先被割裂的、支错的历史形态,如,只将历史写成大人物史和事件史,或者只承认“阶级斗争史”。请看《地中海与腓力浦二世时期(1551— 1598)的地中海世界》就知道这种新历史观的伟大之处了。当代学术史的总结,上文已经说过,是与五四时期有区别的。我们重现的是这代入进入历史时获得的教训、经验和探索的努力。所以,当代学术史可以是某一¨学科的学人活动史,是一群有代表性的学人在中西文化冲撞的背景下进行世纪性调整和前行的心灵史。他们的个体经历,思想冲撞,学****过程,提问题的艰难和解决问题的冲动都构成了不同于五四时期的这个独特岁月的精神发育史。所以,合乎情理的学术史(学科史)总结应当是个性化的,场景化的,活动化的,而不是学究式的“选举”几部专著、几篇文章可以了解的。 4、关于“中国问题或中国经验”。“后25年”的学术史总结,其目的只有一个:突显中国问题,提升中国经验. I旦I答世纪难题——这个世纪难题是:五四以来,中学、西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十分明确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一切逻辑推演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成果,只有明明白向地演绎卅中国问题,或中国经验的理论,才是当代学术史总结的全部意义。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每¨学科有点滴进步的中国学者所贡献的智慧予以允分重视。首先重视属于自tZ的“话题”,其次才是对这个话题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