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蚌埠市
第一节蚌埠市概况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的淮河两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 32°44′~ 33°35′与东经 116
40′~118°04′之间。东西长 135 公里,南北宽 公里,总面积为 5866 平方公里,占全
省总面积的 %,包括市辖东市、中市、西市、郊区 4 个县级市区及怀远、五河、固镇
3 个县。其范围,东与滁州市的明光市、江苏省的泗洪县为邻,西与阜阳地区的蒙城县、
淮南市的凤台县相接,南与淮南市、凤阳县交界,北与宿县地区的泗县、灵璧县、宿州
市毗连。其中,市辖 4 个区范围,东西长 公里,南北宽 公里,总面积 平
方公里,地处北纬 32°49′~ 33°01′与东经 117°11′~ 117°31′之间。其中,淮河北岸面积
平方公里,淮河南岸面积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近 40 平方公里,分设 19
个街道办事处,2 个镇,6 个乡。市政府驻中市区。3 个县位于淮北平原东南部,总面积
为 平方公里,设 25 个镇,42 个乡,计 4 个市辖区及 3 个县分辖 19 个街道办事处,
48 个乡,27 个镇,共 94 个基层区划。
一、市名由来、别称、市区形成及市辖区
〔市名由来〕
蚌埠市名源于此处原有蚌埠集,系延用村镇旧名。
〔别称〕
蚌埠集,据《凤阳府志》说是“古采珠之地”,“地属凤阳”,又名蚌步。《尚书· 禹
贡》有“淮夷虫宾珠”的记载。“淮”指淮河,古为“四渎”之一。古代淮河流域文化非常
发达,居住着属于东夷的一支少数民族,古称“淮夷”。“虫宾”是“蚌”的别称,此蚌出珠。
相传今蚌埠市一带自古就是采集贡物蚌珠之处。“埠”是船舶商旅停泊之所,又称埠头。
古代的“步”、“埠”通假,又写成“步头”,所以,蚌埠在古代又写成“蚌步”。
蚌埠市是安徽北部重要的工业、交通城市和消费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安徽省
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境内山水相间,风光明丽,古为采珠之地,故被
誉为“淮上明珠”,人们亲昵地称它为“珠城”。
〔蚌埠市区及疆域〕
蚌埠一带早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建国后,在南郊的钓鱼台、西郊的梅骨堆发
· 594·
现了一批新石器时期的出土文物,说明该地区开发较早。
明洪武三年(1370 年)十一月,该地区属临淮县广德乡。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县,直
至蚌埠建市前。明代,这里是凤阳县西北的著名集镇,“淮盐”商旅的集散地,使蚌埠一
度繁荣。当时的集址位淮河南岸,称“老蚌埠”。明成化十年(1474 年),设 4 个营,建
4 个仓,就有蚌埠仓。至今,蚌埠仍有王家营、高家营、柳家营等地名,均系明代驻兵之
地。清中叶后,蚌埠集已非常热闹,形成一条繁华的商贸老街。乾隆十九年(1754 年),
正式设蚌埠镇。太平天国期间,老蚌埠毁于兵火,集市中心北移今名小蚌埠一带,地处
凤阳、怀远、灵璧 3 个县交界处,故有“鸡鸣狗叫听三县”的说法。同治二年(1863
年),将凤阳县的马村沟以西一块,怀远县席家沟以东一块,灵璧县的一块划入蚌埠,在
小蚌埠中正街(原凤阳县主簿衙署)设立“三衙司(一说“三县司”)”。当时的蚌埠集人
口不足 500 人。
清末开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