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doc

上传人:wxc6688 2021/1/13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案前那本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已经被翻了好多遍,书里落白的角隅间,被信手胡乱涂鸦潦草的字占据着。书断断续续地读着,感叹思绪亦时时绵绵地涌来。梁公国学之渊博,用字之点睛,对李文忠之客观评价,都令人叹服!看着书角字间随手注解的文字,遂起一念头:将其梳理成文。一则使自己明晓许多文字词语之典,二则亦是读书札记,为自己留下读书之游笔。
梁启超国学建树颇高,领悟其所书之精彩,叹止其渊博之才华,因此将其文中诸多文字词语摭拾采撷,尽自己有限之力,查典引经,将其宗义昭于世人。里面有些是读书时产生的联想,虽然有些脱离主题,可是既然是杂谈,难免搀杂其他,但宗旨未变,基本围绕文字典故的主题在走,当然其中亦夹掺着对李鸿章和当时满清的一些议论,基本是读书札记一类的东西,有些信手涂在书空白之处,有些是随手纸上乱画,也有些是整理时候添上,虽然显得凌乱无序,又有断断续续之嫌,但是予的读书的一点心得,是实在的。将之整理成文,到也是了却自己对读梁启超《李鸿章传》书的一番心意和诚意,读书的乐趣就在这其中。
此文两条主线相互交织,一个是观止梁启超公的国学之识,对之所用典用字之注解,当然由于自己绠短汲深,要做到侔色揣称,尚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条主线是杂说议论梁公所著《李鸿章传》李文忠公,经纬交织,黼黻其中。李鸿章,虽然略知一二,然对其面目之认识仍只是冰山一角,庐山一隅,所以文中的观点基本是梁公的观点,假现在语言描述之,虽也参杂点个人的观点议论,然由于知之甚少,不敢妄为,亦勿敢将其言更辙为己语。文有杂乱之感,由于梁公评价时所用典用字之点眼之妙,又恰逢李鸿章人生仕途经典转折之时,不得已采用既解释其字其意亦随手将其对事例加以描述。这是拙文之衅,敬请看客明了文中之瑕疵。
(一)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其二,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体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外交事物的处理上,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往往引发了许多冲突,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外交为何物。
同治九年(1871年),天津教案爆发。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接案处理此事。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梁启超评述道:
“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
这里的滥觞lànshāng,是漂浮的酒杯,比喻事情的开始。这里附带解释一下滥觞的来历。古时候三月三在弯曲的水流边放置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祓除不吉利的一种民俗,这种活动也叫做“曲水流觞”。
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从此李鸿章善于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基本受其操纵。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