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

格式:ppt   大小:425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

上传人:1656403**** 2021/1/16 文件大小:4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导语: 中国的诗歌富有音乐美,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声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押韵的朗朗上口,这些都构成了古典诗歌的声调美,节奏美和押韵美。优美的诗歌就如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需要用心地去吟咏、品味,否则就不足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无穷的美妙情境。
诗歌是需要吟诵的,涵咏的。在吟咏中可以因声入情,因声求意,在细咂慢品的吟咏过程中,才能逐步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领悟。苏东坡也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读多了,自然成诵。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注释
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解释题目:夜里登上受降城听到笛声
正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降:xiáng 乐:lè
划分节奏
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熟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再细读,这首诗作者是如何来体现他的思乡之情的?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