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曹操形象之转变及其原因——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pdf

格式:pdf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曹操形象之转变及其原因——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pdf

上传人:phl0420371 2016/5/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曹操形象之转变及其原因——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曹操形象之转变及其原因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黄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曾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其高度评价。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思潮的演变,南朝世说新语》对曹操褒贬兼有,而贬损较多。至元明之时,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成了曹操负面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曹操形象在诸史传作品中的不同及转变皆事出有因,其中道统文化是重要因素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曹操;道统文化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他的形象源于历史,同时也源于文学作品。陈寿的《三国志》着力描写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而《世说新语》《三国演义》则将其塑造为一个奸诈残忍的反面人物。苏轼在《志林》中写道:“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事实上,历史形象的曹操和文学形象的曹操不能等同。但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浅谈曹操形象在诸种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中的异同,同时对变化原因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陈寿在著述三国历史之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传闻,能够做到客观撰写。正如刘知几在《史通》(卷十四)中所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其笔下的人物大多为真实人物再现。在书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为:“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张扬其文治武功,极具肯定。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仁慈奉孝。中平六年(189),董卓占据洛阳,废少帝,立汉献帝刘协,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不愿与其合作,于是更改姓名,间行东归, 正是其好自为谋、机警聪明的表现。建安三年(198),曹操同张绣作战,“公(曹操)军前后受敌。公乃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最终大破敌军。此外,曹操仁慈奉孝。官渡之战后,曹操收拾袁绍之物,发现自己手下寄来的书信,便全部烧毁,不计前嫌,众人十分感激。任衮州牧时,别驾毕谌家人为张邈所掳,曹操即遣毕谌, “夫人孝于至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宽容了其过错。其次,曹操有极高的政治才能。曹操举孝廉为郎之时,担任地方官多有政绩,受到百姓称赞。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无疑是他政治上的一大成功。诸葛亮的《隆中对》亦曾对其进行高度肯定,“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除此之外,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建安元年,他采纳建议,实行屯田,大见成效。他还写了《军樵令》,意为授土田给人民耕种,并派专业人员进行耕种方法的教导再次,曹操在用人方面求贤若渴。《三国志》记载了诸多曹操任贤惟才,不计前嫌的事迹。除了前文讲到的毕谌和官渡之战书,他还曾举荐魏种孝廉,后魏种降敌,被曹操生擒,操曰:“惟其才也”,乃“释其缚而用之”。此外,曹操在当时的文坛具有崇高地位。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开启了文学的新时代。在《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的章令多达五十余篇。王沈的《魏书》更是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创造大业,文物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进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并未完全舍弃那个真实的为历史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曹操,如曹操献刀刺卓等故事将其胆量、勇气和谋略展现的恰到好处。除此之外,史书中没有重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