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哭小弟
宗璞
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的立意,学习我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2.    理解和鉴赏本文选用典型材料、在记事基础上通过抒情和议论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深化主题的方法。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止)追述冯钟越由生病住院到终于不治身死这段时间内的种种情景,连类及冯的 一生。 第二部分(从“他积郁成疾”到结尾)着重探讨小弟英年早逝的原因,进一步抒发痛失小弟的 悲恸之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努力,“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
文章的思路
1.    追忆小弟早逝的情景
——为家庭哭(家痛) 2.    追思小弟早逝的原因
——为国家哭(国痛)
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这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过早地永远地去了”止。  
这一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一层的情感基调是痛惜早逝,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作者是用一张不能再用的名片,三件小事,一个细节来写的,文中反复出现“过早”两字和类似的意思。
第二层,到“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简述小弟的成长经历。但着眼点仍在本该“会为国家做点实际的事”而“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第三层从“去年夏天”至“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有建树的”止。
 这一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小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这些品质的?
这一层一写冯钟越的手术时的情况,一写他回京养病的经过,最后带出他大学毕业后频繁调动的工作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的品格高尚的人,是一个深受群众爱戴的人。尽管他的病已回天乏力,但他依然没有丧失生的希望,因为他觉得为祖国为事业“远没有累够”。作者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周围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和他对疾病的态度来表现的。
第四层从“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到“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远去了”。
这一层集中写作者失弟和老父丧子之“家痛”有两层意思,一是抒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强调的还是小弟“本不该去而还是过早地去了”;二是说明小弟早逝对他们家族带来的实际利益上的损害。
阅读第二部分
? 作者分析小弟得病早逝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过重的工作和精神负担;
二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存在,因而延误诊治;
三是各级医院的一再误诊。
?并且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从这里我们看到像冯钟越这样的知识分子身上所负载的沉重的历史使命,他们自觉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但是这样的人才却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冯钟越的境遇在当时的情况下,当然不是个别现象,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作者的用意是通过探析亲弟英年早逝的原因,为像她弟弟那样的一些知识分子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爱惜知识分子,改善他们的境遇,“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光彩”,为祖国的四化大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而这正是冯他们一代知识分子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