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 大众儒学 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供大家参考!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 礼 与 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 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德治 或 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 的义利观与 富民 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 义 ,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 利 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 义 、 利 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 义 摆在首要地位。他说: 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 义 。他认为 义然后取 ,即只有符合 义 ,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 子罕》中主张 罕言利 ,即要少说 利 ,但并非不要 利 。《左传 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 义 与 利 的态度,可以区别 君子 与 小人 。有道德的 君子 ,容易懂得 义 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 小人 ,则只知道 利 而不知道 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说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 义 ,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 小人 。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③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 初税亩 ,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 初税亩 ,目的是批评其 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载,孔子主张 因民之利而利之 ,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 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 仁 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 有教无类 ,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