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推荐)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详解.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推荐)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详解.docx

上传人:精品小课件 2021/1/20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推荐)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详解.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进入21世纪初以来,众多世界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编制慢行系统规划,引导绿色出行。黄浦区已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合作,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丹麦扬·盖尔建筑事务所和宇恒能源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了完成全市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并实施六大举措:一带贯通、两大提升、三方衔接、四类步行道、五类非机动车通道、六大慢行区。
  推动滨江一带贯通
  ,提倡滨江连续的步行空间、舒适的步行环境以及丰富的步行方式,通过滨江慢行空间扩大城市公共空间,丰富滨江环境,体现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历史传承和发展活力。
  针对滨江公共空间高度开放的特点,营造多层次的滨江贯通路线,强调滨江道路的连续慢行通道,在重要区域(文博区)内部规划两条南北贯通的自行车道路。深入挖掘滨江地区慢行潜力,保证滨江地区的可达性。延续垂直于岸线的多条历史街巷,利用垂直滨江的建筑肌理特征,塑造多条渗透到黄浦江的腹地通廊,优化滨江公共空间的同时为市民到达江岸提供多元化的慢行路径选择。提升滨江岸线的驻足性,增加滨江重要断点,包括老码头、南外滩眺望平台以及文博区景观平台等,利用轮渡码头等滨江空间增加更多的吸引点,丰富滨江的公共活动,结合渗透绿带营造宜人的滨江慢行空间。
  推动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三方衔接
  快速交通、公共交通站点是慢行集散的重要节点,通过站点周边的主要街道和弄巷的环境改善,增强步行舒适度,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影响范围。
  通过衔接道路串联轨道站点与其他公交换乘枢纽、轮渡站,形成步行友好的公共交通体系。改善自行车骑行环境,完善自行车出行路网,构建系统、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
  依托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活力的街道环境,开辟历史文化探访旅游路径,使游客通过舒适的步行活动即可串联区内主要的旅游景点、商业资源,增强城市体验,展现城区特质。
  提升步行品质两大策略
  针对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重要吸引点间缺乏联系、部分区域不被轨道交通覆盖、步行网络不联系等问题,完善步行联系、提升环境品质。
  策略一:连接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增加行人活动动态路径联系,完善绿地网络、衔接轨道站点和公交枢纽,打造步行系统网络。
  策略二:对步行流量大、密度高、活力佳、步行空间不足的街道,完善街道设施,增加步行活动空间,通过绿化分隔步行与机动车交通,保障步行的安全与舒适。
  打造六大慢行重点区域
  人民广场慢行区:发挥上海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为核心的文化优势,轨交1、2、8号线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优势,重点打通步行道瓶颈和联系断点,改善过街桥梁步行条件和交叉路口的地面过街环境,增强西藏路两侧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与周边的联系,提高人民广场的步行可达性,对主要街道、支马路设置低速上限,保障广场周边活动安全,引导市民慢行交通。
  南京东路慢行区: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改善广场与通道、街巷等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增加休憩和活动设施,增加空间活力。同时对地区内支马路进行慢行化改造,为全世界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商业空间。
  思南路复兴路慢行区和打浦桥慢行区:打造雁荡路-复兴公园等漫步线路,优化复兴公园周边巷道的衔接,保护沿途林荫道环境。完善魅力街道建设。在原有林荫街道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面铺装、街面破墙透绿、艺术绘画等美化,公共设施风格化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