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儒家
基本介绍
发展脉络
核心思想
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宋明时期
清代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儒家,指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基本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
产生与发展
为什么称儒家呢?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
孟子主张“性善”与“良知”,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
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义”,使儒家的道德观更加完善;提出了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实行“仁政”。
《荀子》
荀子中心思想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仪”,但强调“性恶”,认为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
秦汉时期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产生与发展
宋明时期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理学四派:
濂学:周敦颐 《太极图说》
关学:张载 《正蒙》
洛学:邵雍 、“二程”(程颢、程颐)
《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
闽学: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产生与发展
南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
“鹅湖之会”: 朱、陆两人的分歧
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清代
朴学
清代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代表人物: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其中又有吴派(主“博古好古”)、皖派(主“实是求是”)戴震、段玉裁,浙东派(受黄宗羲的影响)。
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