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
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 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 而且
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 从而真正走进作
者的内心世界。
“诗言志、 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 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
暗斗, 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
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
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
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
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
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
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其中, “激发
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
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
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 ”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
自己的体会。 ”
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 ,读出词的节奏、韵味;通过规范地书写,加深对词内容的记忆,
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
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
出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的关键问题, 就是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 我想起在教学《忆江南》时让学生抓住“日出”判断当时是晴天,从而导入到《渔歌子》又写得是何时的
江南。引导学生抓住“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关键词进入词的学习。然后通过理解“不须归”和了解“不须归”的原因,让学生圈出词中的景物,并相机的与学生一起把词一步步书写完整。通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在交流自己的感悟,让学生自悟词意,并体会诗人的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中,我认为本课有两个成功: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 在诵读中整体感知, 在诵读中悟情悟境, 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标。 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 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读写结合,顺利背诵
学古诗词,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因为内容、 背景很多都和他们现在的生活脱节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