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

上传人:gdntv68 2021/1/22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摘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现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各个无不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一向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们在从事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理论创作过程中,对工业化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国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念。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科学技术 中国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引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因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中国化的进程、容、特点及其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意义角度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真精神,深化对科学技术的涵、特征、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成果的继续完善和深入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从实践意义角度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有助于我们研究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指导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创新型的建设、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以及解决好科技进步与环境和人的发展相协调问题。总之,本选题意义重大,既有理论总结和思想创新方面的价值,又有现实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的研究而言,国外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其水平都不尽如人意,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系统。因此,有必要加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学****和研究,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真精神,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性作用。综观国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目前论文数量要远远多于著作,而且在这些成果中,更多的是对于中共某位或某几位领导人科技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综合研究还是不够充分,宏观的整体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视角来综合研究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们没有受过自然科学的专门的教育,不是职业的科学技术专家。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理论问题时也必须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世界观特别是社会历史观方面,即使在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时候,最迫切的问题显然也只能是作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的自然观,自然科学本身的问题不可能在他们的工作日程表中占有太大的比重。尽管如此,由于创作革命理论的需要,他们仍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尤其是马克思,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它既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就科学的基本属性、技术的本质和科学技术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进而得出了科学是技艺之母的思想,资产阶级正是认识到科学是技艺之母,才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推动科学的技术应用,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巨大生产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回答了科学的基本属性问题,他说,“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1],它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自然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恩格斯也指出,科学“在希腊人那是天才的直觉,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3]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4]它本身只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同时,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进步只是由于世世代代的经验的大量积累,[5]它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没有科学这个基础,技术只是“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已经认识到“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