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论互文性研究的学科化.pdf

格式:pdf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互文性研究的学科化.pdf

上传人:iluyuw9 2016/5/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互文性研究的学科化.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8年9月(第9期,总第137期)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ⅢNT璐T Sep.,200s (,) 【文艺论丛】论互文性研究的学科化葛(,陕西西安710127; 红1‘2 :院外语系,江苏淮安223000) 摘要:运用互文性理论,以<晚唐诗>为文本研究对象,揭示互文性的学科化势在必行,提出文学批评的两类互文:原形互文性和变形互文性。互文性理论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解读有着一定的阐释力,且启发古典文学研究法的阅读诗学的建立,意在提供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别样视角。关键词:互文性;学科化;研究方法;唐诗中围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属于文本理论的互文性理论已超出了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具有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和高弹性的互文性,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文性理论不但重在将诸种语境因素文本化,挑战传统的文学批评观,而且把文学批评的可用因素——如解构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广为吸收,虽然使得互文性理论本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维性,但是太大的包容性和过高的弹性难免令其过于庞杂,因此, 本文以<晚唐诗》为文本研究对象,拟提出互文性的学科化的势在必行。唐代文学热点研究对象之——唐诗,该领域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视角以及结论异彩纷呈,其中海外汉学作为中国学术延伸的一脉,自上个世纪以来渐趋兴盛,说明东西文化之墙可以跨越,有可能进行国学与汉学沟通和对话。 2006年哈佛大学出版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晚唐诗》【¨,研究视角、方法较为独特,值得深究;探讨其研究方法目的:一者基于互文性的汉学成果为互文性研究提供独特的语料;探索将互文性理论研究推向深入的尝试;再者,对古代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拟就《晚唐诗》的互文性视角,依据本文提出的文学批评的两类互文:原形互文性和变形互文性, 选取《晚唐诗》部分内容,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晚唐诗》的互文性研究,剖析其古典诗歌研究的两类互文性, 继而抉发其在唐诗研究,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或对唐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一、互文性概述(一)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互文性概念由保加利亚裔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tisteva)首先提出,她“在刊登于<如是》(TelQuel)杂志的两篇文本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性这个术语,继而在她1969年的著作《符号学, 语意分析研究》(S 6m 6iotik爸,Recherches pour une s6manalyse)中又重新提到o”田旧) 互文性(Intertexuatity),又译“文本问性”,作为重要批评概念的互文性是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互文性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批评指放弃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转向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把文学文本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圈嗍(二)互文性的分类迄今对互文性的分类几乎各家有各自的分法,例如,Jenny(1982)把互文性分为强势的(s嘶园和弱势的(weak);Kristeva(1986)分为水平(hotizontal)-耳文性和垂直(ver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