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讲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曲折
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和斯大林—苏联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改革和苏东剧变
三、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启示
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和斯大林—苏联模式
(一)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
1、斯大林简介
2、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国社会主义”理论
“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
“一行市场”理论
3、斯大林——苏联模式:
(1)基本特征:
高度集权
军事性
封闭性
(2)具体表现:
经济上:从经济结构讲,突出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从所有制结构讲,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从经济体制讲,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条件地承认商品生产和市场贸易。
政治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的绝对领导,苏维埃形同虚设,提出党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实行家长制、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形成三化:权力人格化,法律虚无化,国家机关官僚化。
文化上:文化专制,过多的行政干预。
外交上: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4、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一度推动和促进过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保了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从而为苏联社会主义奠定了大工业的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了它的适应力和战斗力,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二、苏联模式的改革和苏东剧变
苏联模式从建立到解体历经74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36年创建、确立
第二阶段:1936——1956年正常运转
第三阶段:1956——1985年扭曲变形
第四阶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后破产
(一)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不成功的改革
平反斯大林时期搞的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
改变斯大林时期建立的一些不正常的工作制度,废除了中央机关干部的某些特权,对干部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
批评斯大林的个为迷信,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和严重破坏法制的罪行。
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理论”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发达社会主义旗号下的新斯大林主义
在思想理论方面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重占上风。
党政集中领导体制恢复和加强。
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军事工业集团、军方的势力和影响大大膨胀
外交上:采取“进攻性战略”,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国内外背景
2、“新思维”的基本内容:
(1)基本出发点:对时代和资本主义的看法的转变
(2)基本价值观: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3)“新思维”指导下的外交调整
结束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峙、争霸、对抗的局面
放弃军备竞赛政策
放弃苏联以往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
停止对“社会主义大家庭”国家的干涉
促进了中苏关系的改善,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把经济外交提到重点地位,积极谋求苏联加入世界经济体系
(4)新思维指导下的内政
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否定斯大林体制、抹杀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历史,最后导致丑化和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全面摧毁社会主义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将其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推至极端。
三、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启示
(一)原因
1、外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西方敌对势力的插手
2、内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深层原因:
横向: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管理不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而是集中化,行政化,缺乏生机、活力,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治上:缺乏、忽视民主法制建设,集权制、家长制、指定接班人、党政不分,造成严重的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后来破坏民主与法制。
思想上:长期束缚学术的探讨,学术的自由和发展,使思想理论完全陷于凝固化、神圣化、教条化。
外交上:争取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从斯大林时的大国沙文主义发展到后来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同美国争霸,大搞军备竞赛,使国民经济严重军事化。
理论上:没有根据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特殊国情,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特殊国情:第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少,社会化大生产不足,法制不完备,文
盲多。
第二,封建主义糟粕多,君主专制的传统根深蒂固,特权制的影响很
大,个人崇拜盛行。
特殊规律: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糟粕,努力建设
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纵向:
从人民代表制到党代表制的转变;
从多党合作到一党执政的转变;
干部从强调选举制到规定制的转变
3、三大垄断:
权力垄断、真理垄断、所有制垄断
4、三大矛盾:
过左(急于求成、求纯)的路线和过渡集权的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民主自由的矛盾。
党政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大俄罗斯势力同各民族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