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古诗词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1,090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鉴赏.doc

上传人:东方不败 2021/1/26 文件大小:1.0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鉴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小学教学资料
编辑:
科目:
教师:
时间:
13古诗词鉴赏
1.(2017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本大题共1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唐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 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别夔州官吏》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诗人叙述自己在巴蜀的经历,以及调任的目的地.第二联写出了离别饯行的画面,第三联写巫山峡谷的秋景,最后写出对夔州朋友的依依不舍和留念之情。
这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D项中“《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通过标题“别夔州官吏”可知,这是作者刘禹锡与过去的官员朋友们告别的诗歌,主要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从中看不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余选项正确。答案:D
翻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别夔州官吏》:我驻守在这巴蜀地区已经三年,现在离开就要到那扬州扬子江畔.青色帐篷绵延到喧嚣的码头,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送 到江边.巫山傍晚夜色中夹杂细雨,峡谷秋天时节的水势让人不害怕.只有我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留在里中献给这里的蛮神吧! 
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2.(2017贵州六盘水)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问题。(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⑴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⑵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⑴(2分)C
⑵(2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3.(2017上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3.【答案】(1)关汉卿 (2)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名篇及作者。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