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doc.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doc.doc

上传人:omfadaz599 2016/5/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 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 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 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 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 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 以个性解放为核心, 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学****建议】●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第 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商周时期, 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历史纵横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 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 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春秋晚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 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 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 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 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资料回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论语· 为政》 2 、孟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 、荀子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并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 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 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