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京派海派(1)-课件(PPT·精·选).ppt

格式:ppt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派海派(1)-课件(PPT·精·选).ppt

上传人:aidoc2 2016/5/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派海派(1)-课件(PPT·精·选).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节京派与海派一“京派”、“海派”概说(一) “京派”“海派”的大致描叙: 1. “海派”作家群: A.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家群。广义海派包括左联为代表的进步的左翼文学;以《现代》杂志为基地的戴望舒、路易士等“现代”诗人作家群,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狭义海派) ;以张资平、曾虚白为代表的新言情小说家和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作家群。 B. 海派文学特质:政治性、商业化、“现代”形态 20 年代末 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 物质性、实用性、消费性、娱乐性、政治斗争色彩。具体到文学上来,表现为: ①配合政治阶级斗争,文学带上鲜明的政治色彩,文学政治化; ②附会于商市行情,文学成为赚钱牟利的商品,文学商业化; ③追逐洋场风情,以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形式传达工业社会的“现代情绪”,文学现代化。 : A. 活跃在古都北京(包括天津、济南和青岛等北方城市),以《水星》《文学季刊》《文学杂志》等文学刊物以及天津《大公报》《国闻周报》等报纸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的北方作家群。包括沈从文、朱光潜、废名、凌叔华、萧乾、梁宗岱、芦焚、李健吾、何其芳、林徽因等。 B. 京派文学的特质: 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营造“和谐”的文学世界。京派稍晚于海派,正式形成于 1933 年,沈从文由上海北上与杨振声合编天津《大公报·小公园》文艺副刊为起点,后不断聚合、强化、扩充而使北平文坛由沉寂走向热闹。北京作为东方古国文化的聚集地,与上海比较而言,处处都显出迟缓而单纯的、诗意而幻想的、矜持而温文尔雅的“京城风度”。其形成本身就是对上海文坛海派风气的反拨,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不偏,不倚, 始终苛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保持一种矜持、高蹈的学人风范和文人风度。 3. 两派作家的身份、职业: 海派作家: 大多为生活于亭子间的左翼无产阶级作家;或为书商、编辑、以文为生的文人;或生活于都市十里洋场的感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前卫青年。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来源。京派作家: 大多是文人学者型,都是在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一流学府的教授、学者或者学生。拥有高额的固定薪水,不需为生活奔走。(二) “京派”、“海派”之争: 1. 1933 年12月苏汶在《现代》杂志上发表《文人在上海》一文,为海派正名。沈从文针对此文发表了《论“海派”》,将“上海气”概括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 “投机取巧”与“感情主义左倾”。上海作家也指责“京派”文人故作高雅,高蹈于时代之外的文学“酸腐气”。此后,关于“京派”与“海派”的指责与论争开始,席卷整个 30年代文坛。 2. “上海气”: 指身处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中心区域和前沿地带的大上海的作家,本着与时俱进的文化态度所形成的——思想上的前卫意识,创作上的趋俗意识,和艺术表现的先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