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39 玉米小斑病--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发病较轻。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分为三种
①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感病型
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感病型
③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抗病型
玉米小斑病
病原
无性态为玉蜀泰平脐蠕孢
(Bipolaris mayadis)
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
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
玉米小斑病--病害循环
初侵染: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解的病残体。
传播与发病:越冬病菌→分生孢子→芽管→气孔/表皮侵入
再侵染:典型的小斑病病斑一旦遇到潮湿条件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又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小斑病病害循环(同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密切关系。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在同一植株的不同生育期或不同叶位对小斑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差异。
气候条件:限制小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是温湿度和降雨量。
栽培管理:凡是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利于小斑病的发生。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生产中实施轮作和适期早播都会减轻病害的发生。
玉米小斑病--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并做好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
3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
4药剂防治:40%克瘟散、50%敌菌灵、75%百菌清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d喷1次,连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