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大豆灰斑病.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豆灰斑病.doc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豆灰斑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豆灰斑病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大豆灰斑病又名蛙眼病,世界各地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多数不造成危害。但在有的年份可严重危害。194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曾流行此病,1985年及1986年在黑龙江省严重为害,全省受害面积达134万hm2,病粒率一般在20%以上,重者达50%~70%。。病害不仅影响产量,籽粒斑还影响外观,品质变劣,使商品豆降价,出口受限制。病粒发芽率降低,%,%。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荚、茎和种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子叶上病斑明显,多是半圆形、圆形、稍凹陷,深褐色。多雨年份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天气干旱,病斑不发展,仅限于子叶。叶片发病,初为褪绿小圆斑,后逐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直径为1~5mm的蛙眼状病斑。有时病斑也可扩展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潮湿时叶背中央密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重时病斑合并,布满叶片,使叶片枯死,脱落。茎上病斑为椭圆形或纺缍形,荚上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因豆荚表面多毛,肉眼不易见到霉层。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圆形蛙眼状,与叶斑相似。病轻时仅产生褐色小点。
病原
病原为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出,不分枝,淡褐色。有膝状屈曲,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柱形或倒棍棒状,无色透明,基部钝圆,顶端尖细,具1~9个隔,19~80μm×3 .5~8μm。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胞长出芽管,有时也从中部细胞长出。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28°C ,温度范围15~32°C 。孢子萌发适温28~30°C ,温度范围为10~40°C,适温下分生孢子在水中1h即可萌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产孢量少。在利马豆琼脂培养基上产孢比在PDA培养基上高10倍。蔬菜浸汁培养基经110~115oC灭菌,病菌生长及产孢量均显著提高。灰斑病菌寄主范围较窄,除大豆外,仅能侵染野生大豆。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在美国采用16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我国黑龙江省筛选出6个鉴别寄主,鉴定出11个小种,并初步确定他们在黑龙江省分布。1号、7号和10号分布最广,其出现频率分别为50%、22%和9%。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对病害流行关系不大,而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表土层的病残体越冬后遇适宜环境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子叶上可出现病斑,温暖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或土表层病残体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在干燥情况下,叶面降落的分生孢子2d后侵染率降低26%,4d降低94%,6d失去侵染力。由初侵染产生的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田间再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再侵染频繁,造成病害大流行。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品种抗性对发病程度有明显的影响。如高感品种“红丰3号”、“荆山璞”大豆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籽粒的抗性与叶部反应不一致,如合丰24号叶部病情比合丰22严重,但籽粒感病率却比较轻,%,%。其原因可能与荚部感病时期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