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成长和纯真
人生总是在光阴的流逝中慢慢走过,留下的或快乐,或无奈的,全部是满满的回想。小时候经常期望快点长大,仿佛长大后的世界对自己有太多的魅力。殊不知,我们在成长中却迷失了自己,让自己沉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主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并推进着进步,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有些人曾做过这么一个测验,给我们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
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复,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复是个,“面包圈”“眼睛片”;
而幼儿园的儿童却说了很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她们的想象力。
可现在的小孩子个个手拿iPhone或ipad,天天宅在家里玩神庙逃亡,汤姆猫等新奇游戏,看似很威风,实际却少了那份小孩子该有的活泼和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四只眼”。也缺乏了那份小孩子该有的纯真,而且很可能会因知识的禁锢而缺乏那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候的我们天天奔跑在那宽广的田野上,和青蛙共语,和鸟儿同唱。我们常常面对那水里的蝌蚪,心里想着为何它长大会变成青蛙。想着为何地球是圆的,想着长大要当科学家。那时候的我们有梦想有追求,勇于说出自己想要的。可现在呢?
看看青春期的我们,一个比一个“成熟”,女生一天到晚某某明星跟谁怎么怎么了,男生整天看NBA,说的好听是追赶社会时尚,说的难听是玩物尚志。明星和NBA只是我们用来娱乐的东西,并不能当成重心。现在的我们已经如小时候所愿长大了,可我们少了那份原本的纯真,留下了部分无关紧要的东西。成长让我们沉沦。
人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却不应该少了本性的纯真,倘若连原本最朴素的东西全部失去了的话,那是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呢?只有保留那份纯真,再吸收成长中的精华,才不枉费光阴。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消逝的童年》
童真如同山上的清泉,那么的清澈,那么的纯净。
童真如同早晨的空气,那么的清爽,那么的天然。
而现在童真逐步消失,在孩子们的身上永远全部少了曾今所拥有的那一片最为真挚纯洁的天真。而多的是部分呆板和本不该有的“成熟”。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平板电脑替代了大自然。一个叫身临其境的感觉替代了亲身体验。孩子们极少再见出门了解自然去和蝴蝶们一起捉迷藏,去和鸟儿们一起唱歌。她们只是在家对着电脑看节目,玩游戏,聊天。在那里她们也了解她们所谓的“大自然”。那个所谓的“大自然”带给她们的是什么?是过早的“成熟”,是对游戏的痴迷,还是那双伴随她们一生的近视的眼睛。
失去童真的孩提时代是无趣的,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里有很多事是我们必需去体会一下。那比在电脑前呆着愈加有趣,来的更有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还存在着一批孩子,她们因为贫穷。在很小的时候就得负担起家里的重担。更本就没有体会到她们本该有的童年美好。她们因为家庭原因在本该享受父亲母亲的爱的时候就成了小大人,照料起了她们的父母。
在前很快记得有这么一篇报道让我看了十分的感动和怜惜。在四川某个山区,有个小女孩因为她的母亲在她出生没多久就离她而去了。她母亲的离去换来了她的降临。不过老天仿佛总是喜爱和她开玩笑一样,就在她还只有5岁的时候她父亲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瘫痪。可怜只剩爷爷奶奶两个靠部分蔬菜买卖来供她读书。懂事的她在努力读书的同时还照料她的父亲。喂她吃饭,帮她擦身,跟她讲话仿佛是在呼叫她的醒来。小小的她背上背负着比同龄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艰辛劳楚,不过重来没有一句埋怨。而爷爷奶奶也只是心痛却又无能为力。那种心酸又有多个人能了解呢!
上天是不公平的,她剥夺了部分人享受童年愉快的权利。让她们在还没有机会享受时就硬把她们划除在孩童名单中。
逐步地孩子们在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下和童真这个概念越来越远。童真逐步消逝。我们不经想问童真哪里去了?而它没有回复只见一个孩子愈走愈远,最终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1.阅读下面文字,依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部分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主动的,它有利于健康和活力,提升表现和效率,推进学习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调查显示, 85%的美国人认为压力对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消极影响;
75%的中我国地上班族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比去年更高 该百分比位列全球第一 ;
超出 50%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
我们到底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