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学困生,已经成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面前,“学困生群体”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转化后进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是原因之一。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部分家长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在我校,全校有1350余名学生中,有90%的家长无固定职业,经常起早贪黑,东奔西跑,不能按时回家,等家长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呼呼入睡,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都没有时间去了解辅导;有3%的家长期在外地做生意不能与孩子一起,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只限于电话联系。大部分孩子的教养问题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上一代人身上。这代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的任务是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把饭菜做好,等孩子做完作业,照顾孩子睡觉。孩子的学习也只限于问一下“作业做好了没有”,“今天有没有受老师批评”。隔代教育常常导致孩子怕吃苦,学习不勤奋。
在家访的交谈中,家长常常说:“我们家长文化不高,孩子的一些题目,我们根本不会教,孩子的学习,全靠老师了。” 学历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家长对学生教育意识淡薄,制约了家庭对学生的辅导作用,造成推诿现象,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教师。
有部分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向学困生转变的重要原因。有极个别的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品行恶劣,不务正业,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很坏的影响。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要求百依百顺,只要孩子不哭不闹就行,引导监督不力。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逆反心理,行为思想偏差。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学生在家庭受关注的程度会减少。如果是新组建的家庭,学生很容易变成被遗忘的人。学生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对家庭和亲人缺乏信任,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学习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优秀生的流失与学困生的增加。外来民工的涌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使学困生比例增加了。在我校1350余名学生中,外来民工子女占到学生总人数的42%左右,这些学生有的随着父母工作地的变换而经常流动,有的在进校前是老家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学习无人督促,放任自由。中途由于各种原因停学辍学的也有很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的知识不扎实,有很多的断层。 优秀生源的流失,外来学生的加入,不仅让教师们感叹:优秀学生越来越少,学困生越来越多。
三、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认为对学困生降低要求,就是在姑息他们。所以以课堂为例,后进生回答不出问题,被斥责为“不专心听讲”、“不动脑筋”;在学困生作业做错时,批评他们“态度不端正”;在布置作业时,没有顾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有层次地布置选择性的弹性作业。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只是考试和犯错时才与家长沟通。有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时间长了,学生学习还未见起色,有时教育方式就变得简单、粗暴,对后进生冷眼相待。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久了,后进生便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致使他们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四、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