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探析易连云冉亚辉《人民日报》( 2010 年 08月 27日 07版) “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关于师德。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 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师德之所以重要, 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培育有道德的人, 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从这个认识出发,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 更要成为“人师”, 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关于师尊。所谓师尊, 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天降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师”。荀子说:“礼有三本: 天地者, 生之本也; 先祖者, 类之本也; 君师者, 治之本也。”荀子还提出:“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教师提升到了关系》也指出: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被看做“道”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 “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 明确地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解惑, 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与教师的职责相对应, 古人还提出了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等职业道德观。需要指出的是, 传统“师道尊严”并非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 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因此,只有把“师道尊严”思想放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辩证对待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课堂听讲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 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日趋多样化, 教师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很难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 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深刻变革, 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 究竟应当如何对待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关键是要有辩证眼光。应当看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