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6? 17 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学思考》开题报告 2009 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重庆、海南、湖北各地爆发的群体事件报道不时充斥在耳旁。我们能知道群体事件的爆发其实已经能说明中国信息公开较改革开放前还是有进步的,在以前公共危机群体性事件是与中国媒体无缘的。在 2008 年雪灾中,媒体将第一手灾情资料展现在受众面前,对于救灾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为什么一年之后的 09 年却出现了这么多让人措手不及群体性事件呢,这值得深思。从某种角度上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逻辑就是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特定的信息传播是单纯性事件最终走向群体性事件,而且由于不同信息的推动,群体性事件走向发展与高潮,最终由于信息的有效管理而归于平静。在此本文将以“ 6 ? 17群体性事件”为例进行剖析解读,分析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的根源,以及政府与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最终提出一个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案。(一)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文结合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发展、高潮、平息的过程从政府信息发布通道不畅,大众传播的弱化,公共舆论的形成,流言与谣言的迅速蔓延来研究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除了担负好把关人的同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防止社会偏离。在充分研究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把握好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平衡。在结合传播学理论立足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道路。 2 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利益矛盾的冲突,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有比较成 2 熟的社会组织能整合分化民众的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有政府提供的意见表达与回应的平台,从而会很好的舒缓国家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政府传播机制机制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保真度不高等问题。正由于政府信息失衡,而大众传播在与政府博弈中被弱化,从而导致人际和群体传播这种替代性传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失去控制,其诉求集中爆发出来而走向非理性对抗,就像地震能量一样,社会的压力迟早要释放。不让其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府所提供的平台缓慢释放,它会来的更猛、更狠,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结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社会稳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d.“社会模仿”理论 3 2. 国内有关研究的动态“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是我国发明的专有名词了,可以看看中共《党的建设词典》中给出的解释:“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 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但事实上群体性事件是突发性事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