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82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54156456 2021/2/3 文件大小:8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20高二上·吴忠开学考) 古诗文默写。
(1) 木直中绳,________,其曲中规。(《劝学》)
(2) 谨庠序之教,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3) 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9) 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2. (4分) (2019高二上·淮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上,    ”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      ,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 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 .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D .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 .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    
B . 摩肩接踵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    
C .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    
D .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高山仰止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3. (15分) (2019高三上·邢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解儒学,需要回到儒学自身的历史语境。从其原初形态看,儒学的内涵首先体现于“仁”和“礼”上,两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核心观念。
②“仁”主要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其基本内涵则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比较而言,“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从社会规范这一层面看,“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社会体制方面,“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
③“仁”和“礼”固然各有侧重,但所侧重的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离。“仁”以情感的沟通和情感的凝聚为主要方面,但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关联。首先是以“爱人”规定“仁”,既以肯定人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又包含情感关切,它所侧重的是“仁”的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情感沟通。其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更多地表现为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复礼”同时涉及理性的引导和制约,这样,“仁”既有内在的情感侧重,同时也兼及理性之维。就“礼”而言,与之相关的首先是“理”:“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这里的“理”既指条理,法则,也涉及依据这种条理法则对人的知和行的制约。不过,在与“理”相关的同时,“礼”并非与“情”完全隔绝,所谓“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语丛一》),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的“因人之情”,便关乎“礼”与情感沟通和情感凝聚之间的联系。作为儒学的核心,“仁”和“礼”同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