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早期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当代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由“采集”“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演进——原始聚落出现※旧石器时代临时的穴居(干燥的高地、山林)和巢居(近水、潮湿地区) ※早期原始聚落发育于自然资源优越的地区,如中国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因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于耕作,宜于住居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出现※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加剧,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其住地周围筑城防卫,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如乌尔城附:我国古代住地选址原则,古代周王城典型布局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市≠城市城市( City) 是与乡村( Countryside) 相对的概念,城市是由乡村聚落( Village) 发展而来的新的聚落。 :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居民从事的主要产业经济特征:三产的比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职能特征: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担负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建设规模和建设密度 : A)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 B)总人口在 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2000 人, 或总人口在 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 10% 以上,乡政府所在地可以设镇。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P5 表 1-1 联合国人居中心建议将人口 1万以上的居民点认作城市(我国行不通) 1) 按人口规模分类人口≥ 100 万特大城市 50 万≤人口< 100 万大城市 20 万≤人口< 50 万中等城市人口< 20 万小城市 2) 按主导职能分类首都\直辖市\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工矿城市\交通枢纽、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等 3) 按布局形式分类块状布局城市带状布局城市星座状布局城市组团状布局城市大都市连绵区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 . 古代城市的发展特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经 6000 多年,城市发展缓慢,职能单一,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 2. 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特征从 18 世纪中至今 200 余年,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结构趋向复杂,规模增大,职能多样化,人口向城市急剧集聚,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近现代城市发展经历的三大阶段: 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 相对集中发展阶段(注册 P5) 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绝对分散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时期)即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城市带)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原则 4.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发展导致城市形态的螺旋式上升(集聚—分散—再集聚—再分散)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第四节城市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 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A) 直接城市化—实体变化过程人口、非农活动向城市转移集中、大量农用地变为非农用地及城市景观地域推移等 B) 间接城市化—抽象变化过程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扩散城市化定义: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计算公式: PU=U/P PU - 城市化水平 U - 城镇人口 P - 总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指标存在缺陷,各国城镇定义标准相差甚远,缺乏可比性。) 3.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诺瑟姆( Northam )的S形曲线理论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 A 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 30% B 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 — 70% 之间(加速阶段) C 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70% — 90% 之间据五普数据统计,我国 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 ,已进入城市化“换挡提速”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