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外,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等数学思想。
(1)圆柱ﻩﻩﻩﻩﻩﻩ 8课时
(2)圆锥ﻩﻩﻩﻩ ﻩ 3课时
(3)整理和复习ﻩ ﻩ ﻩﻩ1课时
(4)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ﻩ1课时
本单元教学时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探究,运用转化思想,讲解与演示相结合.
1。圆柱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
课题
圆柱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入对圆柱的认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找出圆柱体的共同特征,两个平的底面,一个曲的侧面,使学生对圆柱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接着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间的关系,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作用,结合学生回答,动态演示圆柱体侧面的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
2。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
学习重点
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圆柱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学前准备
收集圆柱的实物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圆柱的实物、长方形硬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课件提示:旋转门的画面。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认识.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是的在下面的方框里画“√”。
2。给下面的圆柱各部分填上相应的名称.
(①)号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①
②
4.,宽9。42cm的长方形纸片卷成一个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
答案:
①长方形的长作圆柱的高。÷3。14÷2=(cm)
②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高。12.56÷3.14÷2=2(cm)
答: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5cm或2cm。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柱。(23分钟)
1。初步感知圆柱。
(1)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如岗亭、车轮、圆木、客家围屋等)
1.(1)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2)利用课件从实物中指出圆柱体。
(3)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
(1)每人拿出一个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小组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征?
(2)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