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x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21/2/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治学思想论略
摘要:由博返约的治学门径,实事求是 的治学态度,偏重人文的治学内容,叩其两 端的治学方法,述而不作的着述方式,由学 而思而行的治学过程,好学乐学、不耻下问 的治学精神表明孔子的治学思想同其政治、 伦理思想一样具有内在的系统性。 孔子的为
学思想也具有中庸性。 中庸思想的二重性与 矛盾性内在地蕴含着折衷主义的因素, 它或
多或少会导致学术上的庸俗主义和学者人 格上的明哲保身。一统思想也是一元主义的 思想源泉。在孔子那里为人重于为政重于为 学,发展到后世儒家,便是道统重于政统重 于学统。这种先后之序必然导致学术的附庸 性;其次,一统思想与打击异端也往往紧密 相连,容易导致学术的单一性;此外,为了 一统的实用主义也常常与求是求真发生矛 盾,孔子本人的表现便是隐讳与曲笔。理想 的学界状况自然是普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道统、政统与学统平等互利、多边互赢。 关键词:孔子;治学;思想;中庸;系统 如果从传统的一统思想入手,把孔子算作中 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学问家,则学术思想史的 考察也理应以孔子为起点。孔子治学思想的 初始性内在地包容着统一关联的多个侧面。 其一曰:由博返约的治学门径
《论语•雍也》篇载:“子曰:’君子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1]P105朱熹注曰:“君子学欲其博,故于 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
礼。” [1]P105〈〈论语•子罕》篇又载:“颜 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 [1]P130朱熹解释 说:“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 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1]P130这孔门师 生归结出的“博”、“约”两字,颇得宋明 理学家的推崇,认为它们是致知格物和克已 复礼两相结合的个性修养的最为切当的表 述,也是孔圣人训导门徒的主要内容和必经 途径。但不管怎样,博约结合、由博返约的 修行方式最终却转化成了儒家的治学宗旨 与门径。近人刘师培说
孔门之论学也,不外博约二端。孔子曰:“君 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故儒书所记,悉以博、约为治学之宗。如多 闻多见,博也;“择其善者而从之”,约也。 多能,博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约 也。〈〈中庸》言致广大,极高明,博也;尽 精微,道中庸,约也。其有反乎博、约者, 如执德不弘,即不博也。信道不笃,即不约 也。故子夏戒之。若夫〈〈中庸》言博学而归 之于慎思,子夏言博学而归之于笃志,孟子 言博学而归之于详说, 皆博而继之以约者也。 朱子〈〈中庸序》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 则退藏于密。”匪独道然,即为学亦然也。
若夫汉儒说经,“稽古”二字,释以三万言, 则博而不约。陆、王末流,自矜顿悟,束书 不观,则约而不博。博而且约,其惟朱紫阳、 戴东原乎! P16
刘氏的这篇题为〈〈孔门论学之旨》的读书随 笔,不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博、约为孔子 论学之旨,而且非常简要地分析了孔门后学 治学的实质与得失,实在不容我等再来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研究既重文献资料的广 泛搜集,也重理论思维的准确驾驭,最终还 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相对于今天偏于浮躁 而缺少沉潜的学风而言, 学术功力的积累显 得犹为重要,没有“博学以实之”的前提条 件,就不会有“文章以达之”圆满结局。 其二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治学的根本态度, 也是基本功夫, 因为事不实则非夸即诬。孔子特别强调“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
也。” [1]P115大意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 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他 又跟他的弟子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P67 这段话是孔子在子路作其弟子后不久说的, 是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并用以律己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治学思想原则。具体来说,他对自 己不确切知道的事物往往存而不论, 而对他
确实了解的事情则力图言必有中、 言必有据
例如,当子路问他对鬼神、生死的看法时, 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未知生, 焉知死? ” P147又如子贡之言:“夫子之文
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 P91说明孔子对当时流行的有 关鬼神、性和天道的说法采取存疑的态度, 即所谓“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P167 的态度。难怪鲁迅先生也嘉许:“孔丘先生 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 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P296但相对于天道、 鬼神而言,孔子对于“人道”却达到了博古 通今、继往开来的地步,所以他能针对每一 具体情境提出中肯而又富有哲理、 贯彻中心
意旨的言论。如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提 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1]P173 ,便是一个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