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节《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三江中学 吴清南      
【教学目标】
1、通过上节课实验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分析归纳得到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应用欧姆定律解答电学计算问题,养成画电路分析图来解答电学计算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2、难点: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电阻上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研究的结果,分析:以下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哪些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分析数据(一),找出规律。
实验次数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5
2
2
5
4
3
5
6
结论: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分析数据(二),找出规律。
实验次数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5
4
2
10
4
3
20
4
结论: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板书: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引导学生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板书: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引导学生思考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强调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
板书: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Ω;电压——V;电流——A
或许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简单介绍欧姆定律的建立,引导学生说出了解这部分物理学史介绍后的感想。
欧姆生平(1787-1854),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出生于工人家庭,从小就把握许多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旁听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辍学,24岁重新回校,到26岁才完成博士学业。以后一直当中学教师。他热心于电学研究,曾研究过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欧姆家境困难,曾长期任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现在电阻的单位欧姆是以欧姆的姓氏命名的。
引导学生看了以上的资料后,交流感想:科学家的成功所靠的都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科学家,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取得不断的进步。能有现在这么美好的环境和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努力,让我们的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和发扬下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
2.欧姆定律应用
知道了欧姆定律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讨论试电笔的构造,出示试电笔。
例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个阻值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流过人体的电流,该电阻阻值大概是880KΩ,比氖管和人体的电阻大得多,后二者的电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同学们算算,使用试电笔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大概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思考:读完题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