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森林生态环境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森林生态环境论文.doc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1/2/8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森林生态环境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森林生态环境论文
一、森林惨遭浩劫
入山流民为了开辟农田,使山区森林惨遭浩劫。流民对森林的破坏方式是比较野蛮的。清代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中对流民毁林开荒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他记述说:“山中开荒之法,大树巅缚长缳下缒巨石就根斧锯并施。树既放倒,木干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枝晒干后,纵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须加粪,往往种一收百。间有就树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树油内注,火燃不熄。久之,烟出树顶,而大树成炭矣。”他们采用这种野蛮的方法破坏了森林后,铲除山坡上的草皮,改种玉米等农作物,很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几场大雨就可以使岩石裸露,所开之田亦常常毁于一旦。因此,流民们便不断迁移,“今年在此,明年在彼,甚至一岁之中迁移数处”,“食尽一山,则移一山”。[1]所过之处,森林一扫而空,大面积的森林因此而消失殆尽。如洛宁城西45里的龙头山,位于洛河出山口处,“其山四绝孤峙,为邑胜景”,一些游人曾以亲身感受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到了民国初年,这里的林木已被砍伐而尽,山腰被人开垦后又弃之不耕,反反复复,终使这一宜人的景区变成一座鲜有杂草的荒丘。豫北太行山区,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县志》称该县:“宋时尝于县属潘阳、双泉两务,采办木材。森林之盛,可以想见”。乾隆时,该县尚有千年以上的古槐、树干高达七丈的银杏树;到清末民初,县内“山坡有土之处,多垦作荒田,栽种树木者殊少——以致童山濯濯,弥望皆是”。[2]豫西山区是河南林木资源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历经采伐,康熙年间的基本情况是“中州山少木,即嵩、岳二室,仅寺观中,老树数十株而已,其连峰叠皆童也”。河南在清代1700年左右,%,经过乾嘉时期的大垦荒的厄运。到道光朝时森林覆盖率已降至2%左右,后又经过晚清至民国前期的垦殖破坏,时至民国十八年,“大河南北,太行、伏牛等山脉,绵亘千里,到处童山濯濯,林木斩尽,而濒河废地,弃同沙碛,往往十里、数十里,无一拱木”。及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了。上面主要讨论了山垦对林木的破坏,实际上木材贸易、采樵烧炭、采矿冶炼等活动对森林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砍伐深山高大树木从事木材贸易而获利是木商、入山流民和原住山民的重要活动,是林区内对森林破坏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种产业。雍正六年,豫西河南府辖十一县的林木,“自(永宁)龙头山以西,松、柏、榆、青黄杨等木,可以为栋梁檩柱者,硕大且繁,其盛埒于卢氏。村民斧斤以时人伐之,缚为筏,春涨浮洛而下,郡城及偃、巩诸邑,营造者资焉。其枝条供燔烧之用,鬻于城市获利”。南阳县的赊旗镇,清乾隆年间发展成繁华巨镇,至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为鼎盛时期,该镇商品成交数额巨大。其中,日成交木材千余立方米,竹竿五万余斤。伐木烧炭,卖钱营生是河南山区农民的重要副业之一。在当时煤炭还没有大量开采和作为主要燃料的情况下,此种产业在山区相当普遍,凡有木材之处均可伐薪烧炭,“山民于砍伐老林后,蓄禁六七年,权长至八九围,即可作炭”。清代河南山区州县的方志里多有炭的记载,《洛宁县志》有谓:“炭以南山杂木烧成,栎木为最坚。”因此,伐林烧炭对森林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采樵直接卖柴谋生同样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嵩县罗村、楼关西三十里,“山坡瘠薄,农耕甚苦,樵采山产度日”。在当地的集市上。一般都有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