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碾压式土石坝坝料复查与使用规划
坝 料 复 查
施工单位对勘测设计单位所提供的各料场勘察报告和可资利用的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的调查试验资料应进 行核查。对合同文件中选定的各种料源的储量和质量,应辅以适量的坑探和钻孔取样复核。如达不到SDJ17的要求时,应及时报告监理工程师。
施工期间如发现有更合适的料场可供使用,或因设计施工方案变更,需要新辟料源或扩大料源时,应进行补充调查。其调查、试验的项目和精度应符合SDJ17详查级的有关规定。
料源复查的内容如下:
覆盖层或剥离层厚度、料层的地质变化及夹层的分布情况。
料源的分布、开采及运输条件。
料源的水文地质条件与汛期水位的关系。
根据料场的施工场面、地下水位、地质情况、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可能开采的深度等因素,复查料场的 开采范围、占地面积、弃料数量以及可用料层厚度和有效储量。
进行必要的室内和现场试验,核实坝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压实特性。
对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的复查或补充调查工作,应根据材料可能填筑的顺序,在开始填筑前完成。其复查 内容如下:
可供利用的开挖料的分布、运输及堆存回采条件。
根据枢纽工程的地质、地形条件,复查主要可供利用的建筑物开挖料的工程特性。
复查有效挖方的利用率。
黏性土、砾质土的复查要求:
重点复查天然含水率及其随季节的变化情况、颗粒组成(砾质土应复查大于5mm 的粗颗粒含量和性质)、 土层情况、储量、覆盖层厚度和可开采土层的厚度。
压实特性,即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砾质土的破碎率。
物理力学性质,如天然干密度、比 、液塑限、压缩性、渗透性、抗剪强度等。
复查方法:黏性土采用手摇钻或坑探取样;砾质土用坑探取样。布孔间距一般为50m ~100m。沿钻孔或坑深每1m应测定含水率一组,并同时鉴定土质和现场描述。对其他复查项目可在坑内取代表样进行试验。
对宽级配砾质土可按地层情况,分别采用混合取样和分层取样,以了解砾质土在粗细级配范围内的物理力 学性质变化情况。
当土料黏粒含量偏大或含水率偏高时,宜补充进行必要的现场碾压试验,判定土料的施工性能。
软岩、风化料场应复查风化土层岩性变化情况、料场范围、可利用风化层的厚度、料场储存量。应分层 取样与沿不同深度混合取样,测定其在标准击实功能下的级配、小于5mm含量、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渗透系数等,以了解软岩及风化料性质的变化情况及用作防渗体或坝壳料的适宜性,确定风化料可开采深度, 并通过现场碾压试验加以验证。
砂砾料场应复查级配、小于5mm含量、含泥量、最大粒径、淤泥和细砂夹层、胶结层、覆盖层厚度、料 场的分布、水上与水下可开采的厚度、范围和储量以及与河水位变化(或汛期)的关系、天然干密度、最大与最 小干密度等,并取少量代表样做比 、渗透系数、抗剪强度、抗渗比降等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复查方法用坑探进行,方格网布点,坑距一般采用50m~100m 。
石料场应重点复查岩性、断层、节理和层理、强风化层厚度、软弱夹层分布、坡积物和剥离层及可用层 的储量以及开采运输条件等。并取代表性试样进行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复查方法可用钻孔、探洞或探槽进行。
天然反滤料场应重点复查颗粒级配、含泥量、软弱颗粒含量、颗粒形状和成品率、淤泥和胶结层厚度、料场的分布与储量、天然干密度、最大与最小干密度等,并取少量代表样做比 、渗透系数、渗透破坏比降等性能试验。
对人工制备的反滤料场也应对其质量和数量进行复查。
对于已确定使用的每个料场,均应设置若干固定基桩,并在地形图上标明位置,作为料场规划、开采 和补充调查的依据。
料场调查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可采用1/1000~1/2000,根据需要可适当放大或缩小。
施工前对料场的实际可开采的总量进行规划时,应考虑料场调查精度,料场天然密度与坝面压实密度的差值,以及开挖与运输、雨后坝面清理、坝面返工及削坡等损失。其与坝体填筑数量的比例一般为:~(宽级配砾质土取上限);~;~;~;天然反滤料应根据筛取有效方量确定,。
料场复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料场地形图、试坑与钻孔平面图、地质剖面图(当地质情况简单时可省略)、含水率、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情况、试验分析成果、代表性坝料样品、有效开采面积、实际可开采数量的计算 书、料场全部或部分坝料与建筑物可利用开挖料适用于填筑坝体某一部位的说明书与应否加工处理的结论,并 说明开采和运输条件等。
坝料使用规划
坝料的使用规划,应根据坝型、料场地形、施工方法、导流方式和施工分期等具体条件,并按照施工方便、投资经济、保证质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以及在施工期间各种坝料综合平衡的原则进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