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苏轼茶诗生活浅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轼茶诗生活浅析.docx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21/2/10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轼茶诗生活浅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轼茶诗生活浅析
对于苏轼,我们曾努力的去概括、去总 结,我们称: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 他是科举进仕中高中榜首的凤毛麟角, 他是
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 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是整 个宋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也无可比拟、 无法
超越的领跑者、但这只是概括了他在诗词书 画方面的成就,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人生成就并不仅仅在于他所具有的才 情和他所获得的赞誉,还应当包括他的精彩 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坎坷人生中所释放出来 的非比寻常的精神状态。那么苏轼的人生究 竟又该如何去形容呢?这里我们引用苏轼自 己的一句诗 “茶味人生随意过”可
见,苏轼将自己的人生用茶来表征,那么作 为物质形体的茶到底又是如何与苏轼如梦 的人生交相辉映的呢?
“奋历有当世志”如煮茗之 清泉喷薄欲出
当我们品饮到一杯爽滑甘醇的茶汤时, 少不了对鲜嫩馨香的茶叶大加赞赏一番。 如:
黄庭坚用“落硝霏霏雪不如”形容茶之白 ; 袁枚用“嫩绿忍将茗碗试”赞赏茶之嫩;欧 阳修用“石上生茶如凤爪”描摹茶之形。 但
是,很少有人关注到茶汤中默默奉献的泉水。 人们常说:“水为茶之母”、“十分之茶遇 八分之水,茶亦八分;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可见,想得到一杯香味馥郁的 好茶,清新甘洁的水源是必须的条件。其实, 茶和水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但不知从何 时开始,人们****惯在沸腾的水中放入茶叶。 于是,茶汁和沸水一起翻腾着、撞击着并不 断融合着向上喷涌。也许,正是煮茗时泉水 奋力喷涌、热烈前进的冲劲,恰好符合二十 岁莽撞、执着却又积极向上的青年人的特有 品质。因此,青年时期的苏轼,像煮茗之泉 水一样喷薄欲出。陆羽将煮茗之泉描写成三 个过程: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 边如涌泉连珠”,三沸:“滕波鼓浪”。苏 轼也正是经过一沸、二沸的学****酝酿和积 聚,才能最终达到三沸的至高顶峰 进 仕及第,并荣获制举考试第三等的最高荣誉。
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眉山镇一个广有粮 田的小康之家。因父亲常年出外游学,苏轼 自幼便和祖父一起玩耍。 由于巴蜀是中国茶 叶的发源地,魏晋时期便有茗饮之风,如韦 曜以茶代酒,王褒武阳买茶,王 ?水厄之约 等。巴蜀饮茶的传统在苏轼祖父那里也得以 延续,并直接影响到年少的苏轼。一日,苏 老正在家中喝酒,忽然有人前来报喜,称苏 轼的叔叔赶考高中,并命人送上官家的喜报、 官衣,还特别敬上苏老最喜欢的两件东西 : 太师椅和茶壶。由此可见,苏老肯定也是爱 茶之人,而苏轼在巴蜀茶产地这个大环境的 影响下,更是在祖父的直接熏陶下,对茶有 了最初的认识。后来,有官员到苏家拜访苏 轼的叔叔,家里的侍女忙到光着脚端茶上菜, 这在苏轼的童年留下很深的印象。 也许正是
父亲和叔叔对功名的狂热追求, 影响到了幼
年的苏轼。也正是看到了孩子眼中对功名的 向往,所以苏洵评价两个儿子时说:“年少 狂勇,未尝变更,以为天子之爵禄,可以攫 取。”此时,苏轼就像陆羽笔下的煮茗之泉:
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涌 泉连珠”,不断背咏大量古代经典的过程, 也是为他以后喷涌积聚所需要的能量的过 程。青年时期,苏轼像烹煮时的茶叶,在沸 水的冲击、翻腾、碰撞中,慢慢释放出自己 清幽的香气,让人品尝出茶中的甘甜。苏轼
20岁便开始独自游历成都。21岁时,苏轼 父子三人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途。 苏轼先后
通过了京城组织的举人考试,朝廷礼部组织 的省试,皇帝仁宗主持的殿试。这三轮考试, 已经让苏轼这个名字享誉全国。俗话说“三 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一个二十多岁 的毛头小子居然获得了宋代科考的最高荣 誉 制举考试。在整个宋代三百年中考
中制举的只有四十多人。此时,苏轼便如煮 茗的三沸之水:“滕波鼓浪”。从嘉祐四年 守丧期满回京至治平二年凤翔任满, 是苏轼
的青年时期。现将这一时期的诗作情况制作 表格如下:我们由此得知:苏轼青年时期的 诗作中直接描写茶的只有一篇, 但描写泉水 的诗作共有19篇,主要集中在刚离开家赶 回京城的时间段。而其饮酒的诗篇共21篇, 主要集中任凤翔府签判以后的时间段。
北宋嘉祐四年,苏轼一家五口守孝期满 返回京城。一路乘舟徐行、欣赏山水、拜访 名贤、观察民俗,并作诗描绘沿途所见。在 这些诗作中,只有一篇直接写茶,诗名为〈〈蛤 蟆背》:“蛤背似覆盂,蟆颐似偃月。谓是 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 崖裂。当是龙破山,此水随龙出。入江江水 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诗中写到蛤蟆 背的泉水来自“百尺苍崖裂”,而且水质
“洁清”不与凡水同。其实,陆羽在《茶经》 中也曾评价煮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 井水下。”因为山泉水的源头位于山顶